被遗忘的公民”云南开远生活着6500多“黑人黑户”,.doc

被遗忘的公民”云南开远生活着6500多“黑人黑户”,.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被遗忘的公民”云南开远生活着6500多“黑人黑户”,

云南万名自发移民成黑户 村民无法外出难结婚 澎湃新闻网 2014-07-31 10:59:14 打印 发送 我来说两句 云南普洱思茅区倚象镇大竹林河,1500元购买的太阳能发电板,勉强供应着村民们的照明。 澎湃新闻 刘海川 图 大山深处,散落着49户“大竹林河”村民。 一位村民站在路边,村民们最害怕雨季的到来,那意味着断路、塌方。 张发武仅仅到过普洱市区3次,目的都是代表村民申请落户但是他没能成功。 澎湃新闻 刘海川 图 云南普洱思茅区倚象镇大竹林河,从未在官方文件中出现,也无法在地图上找到。 这个由200名原籍昭通巧家县农民自发组成的虚拟村庄,出入艰难,靠太阳能发电板维持照明,几乎无法享受任何政策保障。 48个“黑孩子”没有合法的身份证件,他们无法外出,未来也无法成婚。其中12个孩子至今无法入学。 而澎湃新闻了解到,在大竹林河村所在的思茅区,11568名自发移民生存堪忧。这些多数拥有外地户籍,但被思茅区民众和一些官员私下称为“黑户”的人们离家多年,渴望落户当地,但至今无人成功。 当地政府纠结多年,也意欲以落户的方式解决难题,但阻力重重。 他们担心先河一开,大量移民再次涌入,如何破题? 上万自发移民,正在拷问思茅区政府的管理智慧。 从深山迁徙深山 台风“威马逊”的影响虽已过去,思茅的雨季仍在持续。 2014年7月26日中午的暴雨刚刚结束,31岁的罗正书从茶地里走回家。他走得很慢,一脚深,一脚浅。崎岖山路上的泥淖漫过鞋面。 他要赶在天黑之前,将采好的茶叶运往7公里外的竜竜坝并回家。阴雨已断断续续持续了10天,那条走了25年的小路,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有几处滑坡的山体,湿滑并且危险。 1989年,7岁的罗正书跟随父母,从千里之外的昭通市巧家县崇溪乡出发,辗转昆明、墨江县,3天后到达思茅区倚象镇。 父亲罗文培彼时24岁,年轻力壮,但家里的2亩地无法养活一家6口人。“在普洱当兵的亲戚写信回来,说那里的气候不错,不会下雪。” 一家4口来到思茅后,罗文培和妻子在当地林业化工厂找到了工作。 他们从昭通的深山,来到思茅的深山。厂里的人带着他们从竜竜村走进麻大寨山的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条小路。“都是大树,抬头见不到天。” 刚来的那一个月,罗文培在一条用柴垛子围成四方形,再搭上油毛毡,就成了4个人的家。 25年后的今天,罗文培和妻子还住在这所房子里。 松香一月割四次,几乎每月都可以割。按照当时的价格,一公斤松香能挣8毛钱。活儿干得多,一天下来,一家人能挣到4块钱。 4块钱也比在家乡好。“那边一天的收入算下来还不到1块钱。”坐在儿子新房门口,罗文培抽着烟,眉毛拧在一起,费力回忆。 在原籍读过小学一年级的罗正书,此后再没有进过学校。11岁那年,他也进了松香厂。 厂里不给童工罗正书开工资,只管吃喝。他干到了2000年,随后外出打工。 2003年,罗正书娶了邻居黄家的女儿黄花花。他们没有办理结婚证。 “这里30多岁往下的年轻人组成家庭,基本都没有领证。”村民说。 罗家至今没有返乡。罗正书对故乡尚存的全部记忆,是“一座很大的山,公路从山脚下通过”。 他说,故乡是白色的,到处是令人沮丧的大石块,裸露在贫瘠土地外。 “不像这里,树都活得比人好。谁不想向往更好的生活呢?” 罗正书沉默寡言,除了卖茶几乎不与外村的人过多交流。实际上,这里,外村人也鲜有进入。 罗家是进入大竹林河村的第一户人家,按照官方的说法,他们已在这里“非法居住”了25年。 “禅让制”村长 罗正书一家来到麻大寨山后,陆续有10多户从巧家迁徙此地。到了2008年,麻大寨山区域内已发展到49户约200人。这个数字至今维持不变。 他们大多属于松香厂的工人和后代。散居在麻大寨山上大约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 在迁徙初期的那几年,他们自称“化工厂工人”。随着人数不断的增加,附近村寨的人开始称他们“大竹林河人”。 这本是他们所在地方一条河的名字。时间久了,他们也开始这么叫自己。 这个由自发移民组成的“大竹林河村”,从未出现在任何官方文件中,也没有被标注在地图上,它隐藏在思茅区倚象镇竜竜村的辖区边界。 他们几乎享受不到当地的任何政策。经过多次争取,新农村合作医疗总算是办了下来。 “以前连路都没有,2001年,要运输被砍伐的木材,林业公司才修了条路。”村民说。 这条由“大竹林河”通往竜竜村村委会的路从罗正书家的门前开始修。村民们把路口称作“村口”。2010年,49户村民认为应当有一个带头者。当家人第一次聚在村口,用举手表决的方式,选出了首任的两名“村长”。 随后的管理者以最朴素的方式——禅让制从村民中选出。任期满一年后,两名“村长”商议,确定继任者。 “原则上,也要经过村民们的同意。但到目前还没有发生村民反对的例子。”现任“村长”之一的张发武说。 48岁的张发武身材矮小、消瘦,因大量吸烟而时常咳嗽。在村民眼中,初中毕业的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