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理解天时、地利、人 .doc

天时不如地利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理解天时、地利、人 .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天时不如地利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理解天时、地利、人

天时不如地利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 了解课文层层递进的写法。 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正确理解作者观点。 一、导入课文 我们刚学了《论语》八则,了解到孔子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称为“圣人”。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被称为“亚圣”,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我们今天要学的《天时不如地利》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二、散读、齐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 2.注意断句、标点符号停顿要读出来 3.说说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三、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且圈划出自己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子的翻译。 2、质疑解疑与归纳补充 班级讨论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3、积累几个实词和虚词 之:三里之成,七里之郭:的 环而攻之:指城郭 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前,表承接;后,表转接。 夫: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 然而不胜者,……:这样却 亲戚畔之:内外亲属 去:委而去之 放弃 域:限制,名词作动词。 畔:通”叛”。 4、掌握几个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 四、理解课文结构及孟子思想 1、本文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明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一段:提出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三段:分析论点 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 第四段:总结论点,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2、关于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四、朗读训练 五、作业 1. 背诵 2.分类积累词句 3.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 电子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备课资料 注释: 1.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池:即护城河。 4.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盾。古代甲盾是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 7.畔:同“叛”。 8.有:或,要么。 9.和:和顺、和谐。 10.环:包围。 11.环而攻之:而,并且。 12.而不胜:而,却。 13.米粟:粮食。 14.顺:顺从。 15、亲戚:内亲外戚。 译文: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天气比不上利于作战的地形,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们上下团结。”   周围三里的内城,周围七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