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关怀与超越之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终极关怀与超越之路

终极关怀与超越之路 终极关怀与超越之路 【英文标题】Value of ultimate and extramundane road QI Dong-zhi ZHOU Jian-ping 【作 者】祁洞之/周建平 【作者简介】祁洞之(1962-),男,辽宁北镇人,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南京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周建平(1963-),男,湖南衡阳人,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南京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内容提要】本文以终极关怀和超越之路的关系讨论为核心,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元哲学讨论构架。在这一构架下,重点讨论了中国哲学道德互补的形而上学构成,天道易道人道三者关系,指出了本然论的中国哲学传统与西方理念论、本体论哲学的异同。最后将中国、印度、西方哲学的终极关怀体系作了结论性叙述。 【英文摘要】This paper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lue of ultimate and extramundane road,and building a simple frame of meta-philosophy.Under this frame,we discuss the model of Tao-De interprehend.This paper gives a comparative conclusion of the value of ultimate between China,India and west. 【关 键 词】终极关怀/元哲学/囿域 value of ultimate/meta-philosophy/bound scope 中图分类号:B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00)06-05-07 一、关于哲学内涵的元哲学界定 我们在通常意义上使用的哲学这个语词,是与世界观、方法论、系统化思维、本质世界等等特定的观念或固定论域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图画式、描述式、贴标签式的特征描绘虽然可以帮助人们想象哲学的容貌,但这终归是站在哲学之外为哲学勾勒定义。若站在哲学之内看,哲学殿堂内无时无刻不发生着结构差异和立论前提的对立。而每一种对立之所以形成,无不是源于在哲学的内部存在着对立的哲学定义前提。哲学的内容由其相应的定义所指向的论域所规定,由此,基于内涵的诸哲学定义就导引了宗派色彩的纷争。对于哲学家而言,如果坚持一定论域之下的一定论说程式,则哲学大厦就极有可能偏离一般理性所共容的结构平衡,向某一特定文化种属所派生出的特定哲学体系倾斜。事实上,历史上的黑格尔不承认中国哲学可以称其为哲学,以及言哲学必须述祖本体论,这些都与哲学的基本界定的论域狭隘性有关。而哲学界发生的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日益看到存在论与价值论的严重分裂,而它又发展成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之间的巨大落差;看到类属性的人类哲学创造与个体精神主体性哲学创造之间的巨大背离,而它又表现为客体精神世界与主体精神世界之间的巨大落差。哲学就其作为结论性的分歧一直争论不休:在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之间、在客观理性和主体精神世界之间、或更加直截了当地说在真性、善性和美性之间,人类一直处于熊掌与鱼不可兼得的两难尴尬。但殊不知,这些够得上哲学基本问题或本质问题的争论背后,一直潜藏着一般人不愿去想的深层根源:这本来是体系上的对立而非结论上的对立。当你接受一种体系的前提而又试图证明他的结论荒谬时,十之八九是你的图谋本身荒谬。 当我们将思考的重心从具体命题的哲学思辨中解脱出来,试图理顺作为体系的哲学赖以发生和演化的必然性基础时,我们进入了元哲学的领域。在元哲学的语境下,我们不能顺从习以为常的哲学定义,而必须从哲学首先作为超越现实的精神创造这一最无争的前提开始。 哲学的最深刻也是最为本质的特质,乃是满足人类不感性追求的终极关怀。大凡哲学,其赖以存在的最深刻的根由,在于解人类之困惑。困惑的存在以及解除困惑的愿望,不可穷追,因其植根于共通人性。亚里士多德言哲学源于人类的惊奇,以及中国哲学崇尚不惑,都基于此共通人性;人类欲解除困惑,自有其说道理的程序,这种程序称之为理性。理性虽各有风格不同,但有两点为诸理性所共通:其一为自圆性,其二为普适性。自圆性当有一个有限的论域所框范时,即为可以检验的逻辑性。逻辑的哲学理解是指所思之所以是正确的思维准则,然而,对于无边的论域而言,可检验性就出了问题,但自圆其说是常有的,上帝的神学、传说的神话以及佛学的轮回,都可自圆其说。而普适性即对象一般性,这是人类理性的另一种解惑的努力和图谋,也就是关怀的终极性。关怀的终极性要求理性世界所划分出的诸多论域中的结论趋于一般性的完整,以致于让理性统释一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