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坦病毒病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坦病毒病综述

PAGE 49 汉坦病毒病综述 汉坦病毒(Hantavirus,HV)病是由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各型汉坦病毒引发的一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宿主,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H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或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HPS),在病理变化上肾综合征出血热和肺综合征均表现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但累及的靶器官不同,肾综合征出血热典型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损伤综合征,肺综合征则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心血管受累。 1 命名 1.1 HFRS 肾综合征出血热最初在苏联远东地区称为出血性肾病,在朝鲜称为朝鲜出血热(KHF),在欧洲北部称为流行性肾病(Nephopathia Epidemica,NE),在中国和日本称为流行性出血热,以及其他以地名命名的EHF。鉴于有肾脏损害症状的出血热众多,不利于国际学术交流,1982年WHO在东京召开的有关学术会议上将此类疾病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1983年,我国EHF会议上决定仍保留EHF这个传统名称。 1.2 HPS 1993年在美国西南新墨西哥、亚利桑那、犹他和科拉罗多四州交界的四角区土著人中发现多例急起发热、呼吸衰竭和休克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致死率达50%,以后历经两年分离和鉴定出一种病原体,称为Sin Nombre病毒,形态与其他汉坦病毒相似并来自同一祖先,但核酸序列至少存在29%的差异,因此命名为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美国的28个州及加拿大西南部均有病例发现,南美洲也有多个国家发现该病,后来德国、南斯拉夫、瑞典和比利时也有类似病例报告,表明欧洲也存在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相关疾患。 2 病原学 自从1976年分离到汉坦病毒后,经过对此组病毒的免疫、形态、理化特性及分子结构等多方面研究,发现它们在形态上与布尼亚病毒相似而又具有其特有的性状,如形体较大(平均直径120nm)、相对多形性、内部颗粒较粗,表面有独特的方格形亚单位结构等,其分子结构则与布尼亚病毒科其它属病毒有许多不相同处,由此而确定汉滩病毒及其相关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的一个新属,并以其原型汉滩病毒的名称命名为汉坦病毒属。 2.1 结构特征 2.2.1 基因组 汉坦病毒为单负链RNA病毒,直径为80-210nm,平均直径为120nm,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双层膜,内浆为疏松的颗粒性线状结构。汉坦病毒基因组有L、M和S三个片段,长度约6.5kb、3.6kb和1.7kb,三个基因片段均由单一的长开放读码框架(ORF)组成,分别以病毒RNA为膜板从3’-5’方向转录相对应的mRNA(3’-5’),然后翻译合成相对应的基因产物即病毒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L),包膜糖蛋白(G1和G2),病毒核壳蛋白(NP)。与布尼亚病毒科其它属病毒的主要区别在于其RNA分子3’端独特的保守序列(AUCAUCAUCUG),构成了汉坦病毒的基因特征。 2.1.2 生物特性 汉坦病毒膜蛋白构成病毒最外层包膜表面镶嵌的刺突,存在血凝素抗原和中和抗原决定簇,可诱导宿主产生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其凝集鹅红细胞的活性在PH6.0-6.4范围最强,能产生低Ph依赖性细胞融合,有利于病毒颗粒黏附于受感染细胞表面,对病毒脱衣壳进入胞浆起重要作用。核衣壳蛋白上具有B细胞免疫的识别表位,宿主感染后起抗体出现最早,可用于早期诊断。汉坦病毒属抵抗力弱,不耐热不耐酸,对脂溶剂敏感,乙醚、氯仿、丙酮等均可灭活,一般消毒剂及酒精也可灭活。在56℃、30分钟或100℃、1分钟及Ph3~5环境中均可灭活。 2.1.3 培养 自然情况下,本病毒仅对人引起疾病。在宿主动物中表现为隐性持续感染,无症状及明显病变。现有两种动物模型:一为感染模型,供分离和培养病毒及感染试验用,如沙鼠、家兔人工感染后可产生一种短程和自限性感染;二为致病模型,供发病机理及研制疫苗用,如将本病毒接种于2-4日乳龄小白鼠脑内,能产生全身弥漫性感染,并发病致死。人肺癌传代细胞(A549)、绿猴肾传代细胞(Vero-E6)及大白鼠肺原代细胞、人胚肺二倍体细胞(2BS)株对病毒繁殖敏感,可用于病毒分离、增毒、诊断抗原的制备及研究特效药物等。此外敏感的正常的二倍体细胞还可以用于疫苗研制。 2.2 型别 早期根据交叉空斑减少中和试验及单克隆抗体分析,将汉坦病毒属的病毒分为六个血清型,由于不同血清型病毒来源于不同种属的宿主鼠类,因此命名为姬鼠型(Ⅰ型)、大鼠型(Ⅱ型)、棕背鼠型(Ⅲ型)、田鼠型(Ⅳ型)、巴尔干姬鼠型(Ⅴ型)及小鼠型(Ⅵ型)。后来发现某些主要宿主鼠种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自然携带另一鼠种命名的血清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