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对创造力训练效果之影响HLM成长模式分析.docVIP

目标导向对创造力训练效果之影响HLM成长模式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目标导向对创造力训练效果之影响HLM成长模式分析

課程與教學季刊 2009, 12(2), 頁19~46 目標導向對創造力訓練效果之影響: HLM成長模式分析 陳玉樹* 周志偉**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1)創造力訓練保留效果與遷移維持成長軌跡;(2)目標導向對創造力訓練保留效果的影響;及(3)目標導向對創造力訓練遷移維持成長軌跡的調節。採準實驗研究設計,實驗處理與後續追蹤共歷時9個月,參與實驗之大學生共計61人,刪除不適當樣本後,最後得有效樣本56人。本研究以重複量數t考驗與HLM成長模式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創造力訓練可以顯著提升大學生的創造力;圖形創造力遷移維持曲線為下降的二次曲線;表現趨向對語文創造力訓練遷移維持曲線有調節效果。最後,本研究針對結果進行理論與實務意涵之討論,並提出研究限制及後續研究建議。 關鍵字:目標導向、創造力訓練課程、訓練遷移、成長模式分析 *作者現職: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副教授 **作者現職: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創造力實驗室助理研究員 壹、緒論 現今社會環境正以十倍速的態勢急遽改變,這般巨大的變化,不但加速了知識半衰期,也徹底改變人類生活的方式。創造力是有效面對變遷的重要能力,是未來教育課程的核心(Torrance Goff, 1989)。因此,學生創造力之培育可說是刻不容緩。有鑑於此,教育部於2002年公佈《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教育部,2002),並於當年度推動《創造力中程發展計劃》(教育部,2002),其中「創意學子」的培育,即列為六大行動方案之一。由此可知,近年來政府在創造力提升之教育政策上,投注相當大的心力。然而這些創造力訓練的投入,究竟有多少成效?回顧文獻,有關創造力訓練成效之研究,多以短期訓練為主,而其研究方式多為準實驗前後測設計(陳龍安,1984、2006;Scott, Leritz, Mumford, 2004a, 2004b; Torrance, 1972),有關訓練遷移效果的研究甚少。再者,創造力的縱貫研究多以中小學生為主,且缺乏對創造力訓練後的遷移維持(transfer maintenance)軌跡作進一步的探討(Camp, 1994; Cramond, Matthews-Morgan, Bandalos, Zuo, 2005; Russ, Rubins, Christiano, 1999; Torrance, 2004; Wai, Lubinski, Benbow, 2005)。是以,本研究除探討大學生接受創造力訓練後的保留(retention)效果外,亦將對訓練遷移維持效果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此外,研究顯示即使在教學與環境上進行實驗控制,創造力訓練可能仍舊無效(陳龍安,1984、2006)。本研究認為創造力訓練成效不彰,可能是忽略了個體在學習中的動機因素。Collins與Amabile(1999)的研究發現,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與綜效外在動機(synergistic extrinsic motivation)會正向影響創造力的表現,非綜效性外在動機(non-synergistic extrinsic motivation)則有害於創造力表現。學習的內外在動機觀點與目標導向理論(goal orientation theory)的重視精熟(mastery)和表現(performance)兩取向有異曲同工之妙。Nickerson(1999)提出了許多提升創造力的方式,認為要使個體保持精進的內在動機,精熟取向要比表現取向有更好的效果。根據目標導向理論,持精熟目標者,會將學習焦點置於能力與技巧的提升;持表現目標者,其焦點則在證明自己的能力,抑或避免被他人看不起(李仁豪、余民寧,2003;程炳林,2002、2003;Pintrich, 2000a, 2000b)。雖然在創造力實證研究上,對目標導向與創造力訓練的探討不多(Beghetto, 2006),但是在一些學習與訓練遷移的相關研究中,已發現持精熟目標者要比持表現目標者,有更好的學習保留與維持效果(Burke Hutchins, 2007; Colquitt, LePine, Noe, 2000; Dresel, 2001; Klein, Noe, Wang, 2006; Noe, 1986, 2005)。因此,從學習動機的觀點(Collins Amabile, 1999),目標導向可能是影響創造力訓練保留效果及遷移維持趨勢的重要因素。然而此部份的研究,在創造力訓練上相當貧乏。 回顧文獻,有關創造力訓練的縱貫研究,多以較簡易之分析技術(如: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來探討訓練保留效果(Camp, 1994; Cramond, Matthews-Morgan, Bandalos, Zuo, 2005;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