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中调和肝脾的重要意义.docVIP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中调和肝脾的重要意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中调和肝脾的重要意义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中调和肝脾的重要意义 任小艳 邢练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 200032)   【摘要】 慢性乙肝肝炎就其西医病因来讲,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改变。慢性乙肝肝炎属中医胁痛、黄疸、疫毒等范畴,与湿邪关系密切,邪气久留机体,病久易气滞血瘀,病位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为慢乙肝)中医药治疗中应注意调和肝脾的作用,现就慢乙肝中医药治疗中调和肝脾的理解与体会做一简述。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调和肝脾;中医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8-0136-02   【Abstract】 In terms of Western medicine etiology ,Chronic hepatitis B (shorted for CHB) is infected by hepatitis B virus and causes Chronic inflammation of the liver. CHB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xietong”、”huangdan”、yidu”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onnected with “shixie”,which staying in the body for a long time will leads to “qihziuxeyu”,and itsrsquo;organ disease is related to the liver and spleen. Th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B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 of balancing between the liver and the spleen.We will make a description about reconciling the liver and splee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B.   .【Key words】CHB;Reconcile the liver and splee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eatment   慢乙肝是我国常见传染病,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慢乙肝及其相关并发症方面表现出中医自身的优势,中医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出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相关症状、舌象、脉象等总结出相对应的治疗方法,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长期跟随邢练军导师门诊,发现慢乙肝治疗中主要涉及肝脾两脏,肝脾调和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等有重要意义,笔者现结合自身临床体会对此做一论述。   1.调和肝脾思想的来源   1.1 哲学及五行相乘相侮关系探析:   《素问?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而达。《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凡木郁之病,风之属也,其脏应肝胆,其经在胁肋,其主??筋爪,其伤在脾胃,在血分。《难经?七十七难》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补充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后世医家认识到: 五行、五脏乃异名同物耳,“五行学说”的精髓是强调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1]。   五行学说认为,肝属木,脾属土,生理状态下,木克土。病理状态下,则可能出现肝木乘土,脾土侮木的情况。在乙肝致病过程中,如若由于情志抑郁日久,在湿邪的基础上出现湿热内蕴或伴有情志不畅,引起肝气疏泄失常,肝气郁结,或郁而化火,肝木过于亢盛,易出现肝木乘土的表现,若由于饮食失节、劳累过度、忧思郁结日久,久则损伤脾胃之气,脾胃之气亏虚,容易出现脾虚不及引起的不及所致的相乘。   1.2 调和肝脾思想从中医方药治疗来源分析:   调和肝脾思想源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七位药组成。其中,柴胡、黄芩清解少阳,半夏、生姜温中止呕,人参、甘草、大枣扶住正气,驱邪外出。 该方从其所治脏腑来说,涉及肝胆脾胃,从药物性味分析,柴胡、黄芩苦寒,归肝胆经,余五味药辛甘温,归脾胃经,两类药合用,合肝胆脾胃特性,肝主疏泄,内藏相火,肝气不舒,相火郁而化热化火,治宜疏肝清热泻火,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