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湘才子惨烈就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蔡和森——湘才子惨烈就义

蔡和森——湘才子惨烈就义 《永远的丰碑》 蔡和森——湘才子惨烈就义 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 刊发时间:2010-08-04 07:55:13 《北京青年报》  [字体:大 中 小]    英杰和森出少年   少年挟豪气,交结五都雄。蔡林彬,会润之,橘子洲头百侣逢。慷慨出湘境,曾作《少年行》。今特录此诗,读之犹动情。烈士昔胸怀,跃然入眼屏: 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 乡国骚扰尽,风雨 送征船。 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 从师万里外,访友人文渊。 □□□□□,□□□□□。 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   毛泽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在长沙的挚友便是蔡和森。从中共“二大”至“六大”,蔡和森都是中央委员,他的家庭也成为党内突出的革命之家。他同妻子向警予、妹妹蔡畅、妹夫李富春等人都作为党的第一代开拓者,用热血和青春在史册上写下了姓名。 蔡和森   生平   ■在第一师范蔡和森与毛泽东齐名,名流杨昌济认为:“救国必先重二子。”   ■新民学会的同仁评价说:林彬是思想家,润之是实践家   ■军阀将他四肢钉在墙上,用刀把他的胸脯戳烂。他牺牲的日期已无从知晓   蔡和森,字润寰,曾用名蔡林彬,1895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一个破落的小官吏家庭。幼时读私塾,13岁时因家中困难到堂兄开的店中当学徒,未受照顾而长期遭欺压,从而萌发了反抗意识。16岁时他才入初等小学读书,因年龄大被周围嘲笑称为“太学生”。经他刻苦攻读,一个学期后便跳级进入高小。1913年,蔡和森来到长沙,考入铁路专门学校,后转入第一师范学校。在校内他读书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以才学出众著称。   湖南学界名流、曾留学日本和英国十年的杨昌济教授的弟子满三湘认为,最好的学生是毛泽东、蔡和森二人,并说过:“二子海内人才,前途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在一师学习时,通过阅读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蔡和森树立了革命志向。1918年,他与毛泽东一起创办了新民学会。会内同仁当时评价说:“林彬是思想家,润之是实践家。”1918年,蔡和森来到北京,组织留法勤工俭学,结识了李大钊并得到很多教益。他参加了“五四”运动后,于1919年末赴法国。在那里,蔡和森接受了科学共产主义,并向国内朋友写信提出要组织共产党。毛泽东接信后表示:“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1921年年底,蔡和森回国,在上海经陈独秀等介绍加入共产党,并于1922年中共“二大”上同妻子向警予一起当选中央委员。他长期主办中共机关刊物《向导》。1925年,他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赴莫斯科。1927年回国任中央宣传部长,在中共“五大”上被选为政治局委员。   在大革命失败的紧要关头,蔡和森支持毛泽东的意见,主张独立展开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开始后,蔡和森长期在上海和莫斯科两地工作,因反对过“左”的政策,于1928年被撤销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宣传部长之职。1931年年初,他从苏联回国,提出想去江西苏区,但中央派他去恢复刚被破坏的广东省委。因广州已难立足,他在香港联络同志开展工作。   1931年6月间,原先负责中央保卫工作的叛徒顾顺章,带特务到香港,抓捕了蔡和森,并由港英当局将他引渡给广东军阀。在广州狱中,蔡和森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最后,他的四肢被钉在墙上,敌人用刀把他的胸脯戳烂。他牺牲的日期已不知晓,殉难的惨烈也是很久后才打探出来的。   背景   ■“中国如为德意志,湖南便是普鲁士”的豪言在三湘志士中流行   近代湖南,地灵人杰。二十世纪初,“中国如为德意志,湖南便是普鲁士”的豪言,在黄兴、蔡锷等三湘志士中流行。在橘子洲头、岳麓山下出现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一代英才,也正是激荡神州的救国热情和湘境特有的人文环境所促成。清末至民国初年的湘人,在国内诸省中以讲求务实和尚武著称。湘军起自民间,能挽救清廷,虽被反满的革命者诟病,却毕竟激起湖南人士的自豪感和勇悍精神。给毛泽东、蔡和森以最大影响的导师杨昌济,就极其推崇曾国藩的“经世治用”之道。戊戌变法中,湖南也是最激进之省,辛亥革命中又是武昌起义后的主要后援地,所出新书居全国之冠。   在此环境下成长的蔡和森等一代学子,虽身无分文,却有胸怀天下之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们由崇拜康有为,进而跟随孙中山,又曾信奉过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蔡和森及其家人的求学和思想探索过程,恰恰是追求革命思想以救国救民的典范。   在新民学会成员中,蔡和森最早走出湖南来到北京,又首创留学法国并带头成行。前往外国却为救中国,精神探索却为解物质困境,正是那一代“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年革命者的理想风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蔡和森这一代人的精神应为后人所效法。   故事   ■蔡氏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