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讲沈从文及三十年代诗歌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十讲 ) 主讲 侯颖 本讲重点 沈从文城乡对峙的文化批判立场 简析《边城》的艺术特色 分析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名词:中国诗歌会p213-214; 现代诗派p215-216; 汉园三诗人p215 戴望舒诗歌(《雨巷》)的艺术特色p218-219 沈 从 文 在景象万千的中国现代文坛上,沈从文是 一个相当独特的文人。他善于叙述故乡湘西 农村特异的风俗人情,并从中提升出自己的 文化理念。是田园小说的集大成者。 沈从文主要的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构筑起他特异的 “湘西世界”。他的一生都在执着地歌哭着这个世界的悲 欢离合、哀怨忧愁。 野性与文明:无湘不成军 “无湘不成军”这句流传甚远的俗语,描述了很多湖南人从军这样一个客观的事实。 但是,人们进一步揣摩这句话的意思,也可能想到它的另一些含义。比如说,它有可能也是说湖南人擅长军事。其中又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湖南人具有军事智慧,二是说湖南人打仗勇猛,不怕牺牲。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逃学、说谎、挨打 小镇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活画面 看杀头、一排排的尸体、一串串耳朵 生活的大书奠定了文学创作之根 “逃学失败被家中学校任何一方面发觉时,两方面总得各挨一顿打。在学校得自己把板凳搬到孔夫子牌位前,伏在上面受笞。处罚过后还要对孔夫子牌位作一揖,表示忏悔。有时又常常罚跪至一根香时间。我一面被处罚跪在房中的一隅,一面便记着各种事情,想像恰如生了一对翅膀,凭经验飞到各样动人事物上去。按照天气寒暖,想到河中的鳜鱼被钓起离水以后拨刺的情形,想到天上飞满风筝的情形,想到空山中歌呼的黄鹂,想到树木上累累的果实。由于最容易神往到种种屋外东西上去,反而常把处罚的痛苦忘掉,处罚的时间忘掉,直到被唤起以后为止,我就从不曾在被处罚中感觉过小小冤屈。那不是冤屈。我应感谢那种处罚,使我无法同自然接近时,给我一个练习想像的机会。” 沈从文创作历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1917年小学毕业,参加当地的土著军 队。20岁时只身一人闯到了北京。考燕京大学名落孙山。后来到北京大学当 过一段旁听生。求学艰难,谋职不成,生活陷入困窘中。郁达夫1923年救助 沈从文。第一篇作品《一封未曾付邮的信》1924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 步入文坛。1928年任中国公学讲师。1933年编辑《大公报·文艺副刊》。次年 创作著名中篇小说《边城》,成为京派小说家的代表。抗战爆发以后,在昆 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9年离开文坛,基本停 止创作。1964年完成文化研究专著《古代服饰研究》。1980年曾赴美讲学。 1988年逝世于北京。 沈从文是一位多产作家,30年代是创作最丰时期,30多个集子都出于此时。 1934年创作《边城》,1938年《长河》第一卷,众多优秀短篇。 沈从文和张兆和 1928年9月,沈从文当时在上海受聘,经过徐志摩的推荐,被胡适聘到中国公学去任教。沈从文不是一个好老师,他的湘西土话很多人听不懂,而且他的声音又非常的小。据说他第一次在上海公学上课的时候,在课堂上有十多分钟说不出一句话来。嘲弄沈的学生中有张兆和,脸黑而清秀如莲花,爱上了这个大家闺秀。 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 追求张兆和 沈从文不停地给张兆和写情书。一开始,张兆和就直接地拒绝了沈从文的求爱。可沈从文并不死心,他一直坚持给张兆和写情书,并还扬言,如果张兆和不答应,就去自杀。张兆和被沈从文逼急了,拿着一大摞情书,递到当时的校长胡适先生的办公桌上。胡适先生却笑着对张兆和说,你答应他罢,他是一个难得的天才,这样的天才需要好好的呵护。 1933年,张兆和与沈从文在北京结婚。 爱情催生文学 沈从文追求张兆和成功,所催生出来的一组最优秀的作品是《月下小景》故事集。《月下小景》故事集里边有9篇11个故事,实际上都跟沈从文追求张兆和有直接的关系。这一点可以用沈从文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他说:“这文章的写成,同《龙朱》一样,全因为有了你。” 沈从文说: “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 张兆和说: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张兆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