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汉朝的法律制度.doc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汉朝的法律制度

第四章 汉朝的法律制度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汉朝的立法活动、法律形式、罪名、民事立法,掌握汉朝封建正统立法思想的确立、文景时期刑罚制度的改革内容及意义、汉朝刑罚原则的发展变化、汉朝的刑罚种类、汉朝的司法制度---- 春秋决狱 录囚。 教学重点:汉朝封建正统立法思想的确立、文景时期刑罚制度的改革内容及意义、汉朝刑罚原则的发展变化、汉朝的司法制度----春秋决狱 教学难点:汉朝封建正统立法思想的确立---法律的儒家化、 春秋决狱的概念及原则。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张晋藩主编《中国法通史》(多卷本,共10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武树臣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范忠信著《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二)内容 文景时期改革刑罚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用笞刑、徒刑和死刑来代替三种肉刑:即黥、劓、斩左右趾。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即五年苦役,将犯人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服役的刑罚);劓刑文帝时改为笞三百,后景帝时又改为笞一百;斩左趾者,改为笞五百,后又改为笞二百;斩右趾者,改为弃市,即死刑。 其次还表现在废除了“刑徒”终身服劳役的制度,对每种徒刑规定了一定的期限,如髡钳城旦舂为五年苦役,完城旦舂为四年苦役(将罪犯剃去鬓须服苦役的刑罚),鬼薪、白粲为三年苦役;司寇为二年苦役;罚作(强迫轻罪男子作苦力)、复作(经赦免解去囚衣、项钳的刑徒又犯罪不再加刑,只需再为官府服劳役满其本罪年月称复作)为一年苦役。 再次还表现在:为保证废除肉刑后刑罚得以稳定的实现,制定棰令,对笞棰的长短(五尺)、厚薄及加笞的部位和执行的方法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三)意义 通过文景时期的改革,夏、商、周以来以肉刑为核心的奴隶制五刑趋于瓦解,以笞刑、徒刑、死刑为主体的封建刑罚体系初步形成,为其后隋唐使其封建五刑制度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废除肉刑使我国古代的刑罚手段由野蛮残酷变得较为人道,促进了封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在中国法制史上是划时代的事件,具有不可否认的进步意义。 但也应当看到,由于其阶级本质和时代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刑罚的残酷性。肉刑在汉代并没有被彻底取消。西汉以宫刑作为减死之刑而广泛使用。东汉时,又恢复斩右趾以代替死刑。 五、汉朝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定罪量刑的原则 为了保证刑法的应用和执行充分体现立法者的意图,更加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汉代在秦朝刑法原则的基础上,又规定了一些新的刑法原则。这些原则大多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法制的影响。随着引礼入法深入,这些原则的内容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其主要内容有: 1、上请原则 也称为“有罪先请”,它是汉朝以后中国封建王朝的一项重要的审判和定罪量刑原则。指一定范围内的贵族、官僚及其子孙犯罪之后,不交一般司法机关处理,而应先奏请皇帝裁断的制度。皇帝可以根据犯罪者的具体情况——如和皇室的亲疏关系、现任官职的大小以及功劳大小等,来决定如何减免其刑罚。它源于儒家礼之等级名分,是“尊尊”原则、刑不上大夫原则的体现。汉高帝七年,“令郎中(皇帝的侍卫官)有罪耐以上,请之”,这是汉朝实行“上请”制度之始。 从史料看,汉朝上请制度实行的特点是适用面越来越宽。这说明汉朝比秦朝更为注重保护地主官僚贵族的特权。 2、恤刑原则(矜老恤幼原则) 恤刑是指对老人、小孩、妇女、残疾人等有特殊情况的人,在定罪处刑时给予特别宽宥的做法。先秦儒家继承了周初统治者“耄与悼,虽有罪不加刑焉”思想,主张在适用刑罚时要矜老怜幼,以体现仁恕之道。受此影响,汉朝在处刑问题上,对老、幼等人都有宽免规定,以标榜统治者的“仁慈”。而更主要的原因则是,这些人的存在,并不具有多大的社会危害性。这类恤刑的规定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除特殊的犯罪如诬告及杀伤罪外,符合年龄规定的老、幼犯一般罪都可免刑。如汉律规定:“年未满八岁,八十以上,非手杀人,他皆不坐”。《汉书·宣帝纪》载:“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它皆勿坐”。这实际上是直接按年龄确定刑事责任,比秦朝以身高确定刑事责任能力的制度更为科学。这一方法为后世封建法典所沿袭。 以生刑代替死刑,或以轻刑代替重刑。《汉书·惠帝纪》:“诏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以完刑替代肉刑;或对幼童杀人减免死刑。 服刑或羁押中免戴刑具。景帝时规定: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侏儒,当鞫系者,颂系之(颂,音容,意为宽宥)。这是在监禁期间对老幼、孕妇等人给予免戴刑具的优遇。 3、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这是指法律允许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除谋反大逆罪外,均应相互首谋隐匿包庇犯罪的亲属,不得告发,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