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防控战略与策略之辨明 ——论犯罪空间防控的兴起及发展.docx

犯罪防控战略与策略之辨明 ——论犯罪空间防控的兴起及发展.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犯罪防控战略与策略之辨明 ——论犯罪空间防控的兴起及发展

2015 年 11月第32卷第6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gha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Nov. 2015Vol. 32 No.6doi:10.3969/j.issn.1007-6522.2015.06.001犯罪防控战略与策略之辨明———论犯罪空间防控的兴起及发展岳平(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系,上海201701)摘要:随着当前犯罪防控重心向空间防控的转向,犯罪空间防控理论和策略成为犯罪治理的热门话题,尤其是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的GIS、CPTED、SCP等技术与理论逐渐受到追捧。 然而,该类理论是战略理论还是策略理论,在方法上是策略还是战略,是工具主义、技术派的前行还是回归,两者的关系决定着犯罪防控的科学性前行方向。复兴的古典犯罪学派所提供的理论支持强调了犯罪预防的工具主义功能,这一功能迎合了现代化发展中的科学主义至上的时代观念,一切皆可被可量化的“有效性”实证主义检验。但是,对于犯罪学领域而言,科 学主义手段和实证功能并不能取代犯罪学对整体犯罪预防战略目标的建构。如何避免犯罪预防战略目标的碎片化,犯罪预防战略与策略之目标的辨明就被赋予了双重意义。关键词:犯罪学;犯罪空间;犯罪防控;犯罪空间防控中图分类号:D91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7-6522(2015)06-0001-12或许是对传统犯罪预防应用性的失望, 以及对仅以司法反应为唯一犯罪治理手段遏制犯罪不足的反思,面对传统的以犯罪人动机为预防目标但效果不佳的现实,自20世纪70年代始,无论是犯罪学界还是犯罪治理实务部门都开展了对犯罪防控策略和手段的新探索,犯罪空间防控理论和方法成为研究和实践热点。尤其当前,在犯罪地理学和犯罪环境学发展的推动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以犯罪空间建构具体犯罪热点模型等实证方法展开的犯罪空间防控有助于遏制犯罪行为的研究得到多方肯定。与此同时,作为承担社会治安主要任务的警方也对此高度关注并加以践行。例如,街面监控视频的广泛运用,使警方的社会治安防控效果明显,继而使得街面犯罪的防控措施针对性加强,促进了警方社会治安手段的科学进程,同时也为犯罪侦破提供了新的手段。而犯罪学界也似乎在此找到了犯罪预防的新视野,为有效进行犯罪预防应用性研究打开了实践通道。因 此,当前犯罪空间防控研究已成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犯罪预防的目标呈现出从对犯罪收稿日期:2015-07-30作者简介:岳平(1959-),女,江西南昌人。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系教授,博士。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人动机形成过程向犯罪人行为发生过程的转向。在理论方面,受情境预防理论在实践中的巨大影响,犯罪空间防控的理论性得到了强化,呈现出犯罪空间防控左右犯罪预防的发展趋势。但是,犯罪空间防控理论和策略就是当代的犯罪预防吗?从传统的犯罪预防目标转向犯罪区域热点目标能否成为犯罪预防理论与策略的前行方向?是蜂拥追逐还是合理定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犯罪空间防控地位和作用之策略与战略之辨加以检视和思考。一、犯罪预防目标的转向犯罪学在数百年的犯罪防控历史中,主 要关注的是对犯罪人的预防。无论是19世 纪的犯罪实证学理论,还是20世纪的犯罪社会学理论,无一不是围绕着潜在犯罪人如何生成展开研究。从天生犯罪人到对犯罪人的分类和社会原因,以及对个体犯罪动机的犯因性作用及促进功能等研究,产生了丰富的犯罪原因理论,成就了犯罪学原因论的理论学科属性,并奠定了其在学科核心范畴中的地位。依托原因理论,犯罪预防亦步亦趋地与原因论作着忠诚的对接。①应该说,在长达二百多年的研究中,犯罪预防从未走出犯罪原因论这一理论学科属性划定的边界,它一直依附在犯罪原因的核心范畴中而鲜有作为。所以,犯罪预防从来都是“富有争议的犯罪预防问题”。[1]19确实,人类治理犯罪的实践证明,对潜在犯罪人的防控无论在效果上还是模式上,都是“效果不佳”的。学界有观点认为,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一是以人为主的防控模式在客观上难以有效辨识出潜在的犯罪高危群体,尤其是流动人口的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二是在技术上难以管控潜在犯罪高危群体;三是以人为主的防控模式对组织化调控的官方防控力量过于依赖。[2]对此,笔者认为,在当今高频率流动人口的社会结构模式中,从农村和偏远落后区域流入到城市中进行犯罪的群体,受制于犯罪手段和技能等原因,在犯罪中多选择传统的犯罪类型实施犯罪。这也说明为什么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类型的街头犯罪仍然是高发犯罪,②即使是有着多重因素而实施的有组织犯罪、个体性报复社会的独狼式暴恐犯罪等犯罪类型,所选择的仍是多为街头和公共场所或交通工具上的犯罪。这 些犯罪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重大社会安全危机之一,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秩序会造成直接的破坏和恶劣影响。同时,街头犯罪也直接引发了对警务治理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