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父亲李国平院士.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怀念我的父亲李国平院士

怀念我的父亲李国平院士 怀念我的父亲李国平院士 2011-11-11 15:14:53 来自: 木各牛(鸭) 怀念我的父亲李国平院士 ——灵魂的乐师,生命的哲人 文·李工真 写我父亲李国平的文章太多了。作为1955年中国科学院的首批学部委员(院士)、一级教授,这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数学家离开我们已经11年了。今天,我想写的是一位平凡的父亲,一位慈父,一位在儿女心中灵魂的乐师与生命的哲人。 父亲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儿女心目中是这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总是里穿一套浅灰色的西装,外披一件深蓝色的灯芯线披风,左手拿着烟斗,右臂挎着阳伞,昂首挺胸,迈着快步,来去匆匆,行走如飞,那披风竟在身后飞扬起来,仿佛急忙赶去破案的福尔摩斯。我的小伙伴们老远见了,都会喊上一句: “工真,你爸爸来了!”我便会飞也似的跑上前去,钻进他的披风里…… 父亲曾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们,“你们五男二女七兄弟姐妹,个个都是我亲自接生的”。这在整个珞珈山上都绝无仅有,因而也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父亲的确懂点中医,还会“把脉”,儿时一旦我们生了病,也几乎从不去医院看病、打针。他治病的“绝招”就是“钳砂”,头疼脑热之类的疾病,经他一“钳”,顿时手到病除,真是神了!(注:比较有学术成绩的子女-----李震欧(加拿大)、李德华(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李工真(武汉大学历史研究中心德国史教授)、李工宝(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工勤(麻省理工学院数学教授)) 父亲的书桌底下,是我们兄弟姐妹儿时最喜欢待的地方,那里有一份特有的温馨与安全,他脚下那双闪闪发亮的黑皮鞋也是我们最喜欢玩耍的东西。那时我们何曾想到过,父亲正凭着他的智慧与毅力,专心致志地写着他的科学论文呢?只有当我也做了父亲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父亲当年是多么不容易! 全家五个兄弟,每人都挨过父亲的“打”,但都只有一次。他要让你永远记住的不是打得有多疼,而是他那动怒的缓慢过程。他要你看着他满面怒容地折下一根树枝,在将树叶一片一片摘下来的同时,口中不停地说道:“那就试试看吧,那就试试看吧!”鞭子做好后,就会雨点一般地落下来,但每一下都打在你的身旁,只有那最轻的一下落在你的屁股上,但他那动怒的神情你永远也不会忘记!随后,他怒容消退,把你抱到他的桌旁,给你吃两块饼干,名曰“补伤”,当晚,更会受到他一场特殊的优待:与他同睡一床,他会给你讲故事,鼓励你去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从此,你便再也不敢,也不愿惹他生气了,当然也就再也挨不上他的“打”了,因为他说过:“每个男孩子我都只打一次,需要给我打两次的,他就没有出息。” 父亲最喜欢给我们讲的就是那类出身卑微的穷孩子如何“囊萤映雪”、发愤学习的故事。每当此时,我总爱爬上他的背问道:“那后来呢?”他也总会回答:“后来他就成为了一位学问家!”当我要他给我讲他小时候的故事时,他讲道:“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爷爷,是个裁缝,那裁缝铺里满地扔的都是铜钱,每天中午,都要去给他送饭,我从那铜钱上哗哗地走过去时,连头都不低下来看上一眼,一位裁缝师傅就对我父亲说:‘唉呀!你这个孩子将来定会有大出息,你看,他竟然连钱都不爱……’” 我是从“文革”中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上,才知道父亲是“武汉大学最大的反动学术权威”的。由于他曾去过七个国家,在蒙受不白之冤的年代里,竟被打成“七国特务”,最后甚至被打成“叛国集团首犯”。那时,几乎天天有人来抄家,连地板都被撬开,挖地三尺“找电台”!但父亲总保持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在那些他“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日子”里,他上午挨斗,下午“劳改”,晚上研究,他就是这样挺过来的! 1970年7月我还未满18岁,下乡招回城后,在汉口江汉路上的“老南京理发厅”里做了一名理发师。“李国平的儿子在剃头”的消息,即使在那个“科学的冬天”里,也仍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父亲一有机会到汉口,总要到理发厅里来看我。他经常鼓励我:“法国有位哲学家是个修眼镜的,萧楚女是个跑堂的却能写很美的文章,当年留学生里多少人曾在海外刷过盘子、洗过碗。只要能白天理发,晚上做学问,也照样能有所作为。”“你要想将来有所作为,就自己读书,三十岁以前给我把床板竖起来!”如果说我这个过去只读过一年初中,下过农村,又有过八年理发师生涯的人,后来竟然也能成为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那的确首先要归因于父亲当年的鼓励与教诲。 记得1978年恢复高考后,我考上武汉大学历史系,父亲与我进行过一次特别的谈话,他讲道:“真正的学问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钻研出来的。老师要教的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能自己学习的方法。唯有能自学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学问家。”1985年我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商品经济大潮已经袭来,父亲告诫我:“做学问的人要过得了三关,一是不怕受穷,二是耐得住寂寞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