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8.血液生理
;第二章 血液;第一节 概述;细胞内液(占体重40~50%);血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正常成年人血量占体重的7%~8%
循环血量(circulationg blood):大部分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常用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 0.85% NaCl溶液是等渗、等张溶液(NaCl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 1.9% 尿素溶液是等渗溶液但不是等张溶液(尿素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引起红细胞溶血);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Erythrocyte);2. 数量
红细胞(个/L) 血红蛋白(g/L)
男性 4.5~5.5×1012 120~160
女性 4.2×1012 110~150
3. 功能:运输O2和CO2;(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沉降率(血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3.可变形性;1. 红细胞生成所需原料:蛋白质、铁、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
2. 促进红细胞的成熟的物质:VitB12和叶酸
3. 红细胞生成速度的调节物质;◆ RBC寿命120天左右,主要在脾、肝破坏。
破坏的原因:衰老RBC→变形力↓→阻留→缺氧、缺葡萄糖、pH↓→脆性↑→破裂;二、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WBC);形态:无色,有核,一般呈球形
白细胞正常值:4000~10000个/mm3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趋化性(Chemotaxis)
◆变形性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2.0~7.0?109/L, 60~70%。
功能:杀菌、清除体内免疫复合物、坏死组织、衰老或受损红细胞。; 2.单核细胞(monocytes):单核-巨噬系统。15 ~ 30?m, 0.12 ~ 0.8?109/L, 3 ~ 8%.
生成:单核细胞前体(骨髓)? 单核细胞(外周血) ? 巨噬细胞(组织)。
功能:吞噬、清除细胞内致病细菌(如结核分支杆菌)、霉菌等;清除衰老、受损细胞和细胞碎片;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产生集落刺激因子(CSF, IL-1,3,6, TNF?, INF-a,b);参与粒细胞生长调节。;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二、白细胞;抗原刺激;三、血小板 (platelet,thrombocyte);(二)血小板生理特征
1.粘附
2.聚集:聚集成团,致聚剂ADP和血栓烷A2介导,另有胶原、凝血酶。
3.释放:ADP?血小板聚集;儿茶酚胺?血管收缩;血小板因子4 ? 中和肝素。
4.收缩:攀拉纤维蛋白使血凝块收缩。;(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维持血管壁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止血过程:①粘附、聚集形成松软血栓。 ②释放ADP、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 ③促进血液凝固,形成牢固血栓。;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溶 ;一、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① FIV 是钙离子
② 除Ca2+和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为蛋白质
③ 除FIII(组织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中,FⅡ、FⅦ、FⅨ、FⅩ在肝脏合成,需维生素K参与。
注: 凝血因子激活后,在该因子右下角标上“a”;(二)凝血过程;内源性凝血与内源性凝血;二、血液中的抗凝物质;化学本质:由肝合成,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功能:当凝血酶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凝血酶调制素结合后,蛋白质C被激活,活化的蛋白质C及其辅助因子—蛋白质S能水解凝血因子Ⅴa和Ⅷa。;纤维蛋白溶解的意义: 维持血液溶胶状态 ; 促进伤口愈合;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 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Karl Landsteiner (1868~943) 发现ABO血型系统, 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此后他又发现了MN、P、Rh等血型,赢得了“血型之父”的誉称。;(一)ABO血型系统
血型 凝集原 凝集素
A型 A 抗B
B型 B 抗A
AB型 A+B 无
O型 无 抗A+抗B;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Rh血型特点及意义:不存在天然抗体,通过体液免疫获得抗Rh抗体。;用A、B型标准血清检定血型;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 二、血型鉴定与输血原则;交叉配血实验;第六节 机体防御;是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并破坏和排斥“非己”成分,从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防御机制。;①免疫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