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承受与挣扎.doc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余华承受与挣扎

余华承受与挣扎 承受与挣扎──试论余华小说 【内容提要】余华小说以祸福无常的故事情节传达出一种“贵生”的趋向,作为人,活命成 为第一要着,其他可以忽略不计。《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主人公徐福贵和许三观就是 两个为活着而活着的人。以此为切入点,本文拟考察他们活命的缘由和“本钱”,并试图从传统 入手,寻找埋在深层的根源。与此同时,将人物命运与西方悲剧形象作对比,并对余华本人与西 方作家的渊源作了探究。一方面肯定那种特定状态下的人物有值得推重之处,余华的写作也找到 了面向世界的参照系;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对余华所首肯的那种人生价值、及余华本人的写作 趣味提出质疑。余华所写的人其实是失踪的人,他所树立的典型,可以说是人格平俗、人情淡薄、 人性扭曲、人道匮乏的空心人。余华看似在倡言一种平民化,从底层的庄稼人和小市民身上折射 出人类的普遍生存境况,但他又过分沉迷于人物本身,把他们树为偶像,好象他们就是人类的实 质。从这里入手,恰恰可以到反面寻找传统的沉垢,发现我们与世界的距离。问题或许就在于, 作品中的人物是活的还是死的,如果只是作者让他们活着,那么读者只能让他们死。作品的生命 力取决于作者的眼界和胆识,余华的小说似乎缺少了真正的生命元素. 余华初期的小说单看题目就有点触目惊心,他像是在着意用偶然、错误、劫数、刑罚、战栗、 台风、鲜血、死亡之类的字眼先声夺人,也给阅读者一个心理准备,不至于被文中随处可见的意 外、暴力、血腥和诡异吓着了。即便如此,阅读的过程仍让人不寒而栗,虽然余华也刻意在小说 题目中镶嵌了现实、世事、往事、事件、爱情、夏季、故事、历史之类的字眼,甚至用一九八六 年、四月三日、十八岁这样的确切限定来表明他写的就是真实生活,可那种真实还是模糊了些, 它们更像一篇篇费尽心机的成人童话,余华苦心经营的先锋性反倒削弱了作品应有的持重,他用 肥硕丰美的藻饰淹没了朴实硬朗的骨。 《在细雨中呼喊》(1991年《收获》第六期,时名《呼喊与细雨》)是一个过渡,作为余华的 第一部长篇,这部小说这无疑耗费了作者不少心力,在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上,都有一种勉力为 之的倾向,这位素来热衷于借“虚伪的形式”来破坏常理、“接近真实”的写作者,像是结束了 “背离了现状世界”精神之旅,重又返回到他所抵牾的的“就事论事的写作状态”中。接下来的 两部长篇小说《活着》(1992年《收获》第六期)和《许三观卖血记》(1995年《收获》第三期)更 是彻头彻尾“对事实框架的模仿”[1],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虚妄、荒诞的内容和错位、 并置的 结构,而是两个平实的故事,它的本文时序和故事时序是一致的,它和传统小说没什么两样,它 让读者(尤其是中国读者)更容易接受。余华本人也说,“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 一位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的作者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 一位读者。”[2]余华由此返朴归真了,但他的故事并不是想像力贫乏的“事实”,相反, 它更 显示了作者善于捕捉“真实”的实力。“一部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3] ──余华 一直在用他的作品证实这句话,那些庸常的势态到底掩盖、预示了什么?且试论之。 一、活着:向死而生 被余华尊为宗师的川端康成在《禽兽》的结尾,写到一位母亲凝视死去的女儿的感受:“死 去的女儿的脸生平第一次化妆,真像是一位出嫁的新娘。”余华也在最初的阅读中感受到了死的 力量,“生在死后出现”,“没有生死之隔”[4],似乎就是这样的观念, 促使余华那么迷恋“ 死”,他希图自己的叙述出现生与死的和声,也因之大肆渲染着他的死亡奇观。 余华早先有一中篇,名为《现实一种》(1988年《北京文学》第一期),该小说不露声色地述 说了一场生命大灭绝,那些嗜血者当是死有余辜:哥哥四岁的儿子,把弟弟的儿子“谋杀”了; 愤怒的弟弟一脚踢去,侄儿当场毙命;接下来的复仇更是匪夷所思,哥哥把弟弟绑在树上,让一 只小狗不停地舔舐他的脚心,弟弟奇痒难支,终于在狂笑中死去;哥哥出逃不久即落网枪决。死 如游戏,一个个人物都像在饶有兴趣地玩味它,毫无怯意。值得一提的还有那位老太太,她的死 亡纯属自然死亡:死来临的时候,她“感到一种异样的兴奋,她甚至能够感到那种兴奋如何在体 内流动。而同时她又感到自己的身体正在局部地死去。”死从脚趾往上爬升至腿上,过了腹部, 死亡“就像潮水一样涌过了腰际”,之后就肆无忌惮地蔓延开来,她感到双手离她远去了,脑袋 仿佛被一条小狗一口一口咬去,最后,心脏像是爬来无数蚂蚁,痒滋滋的,这时她看到无数光芒, “她不禁微微一笑”──这就是余华笔下的死,赴死者何其从容,震惊的倒是字斟句酌的读者。 一切都让人难以置信,余华偏偏称之为“现实一种”,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