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集聚效应还是拥挤效应.docVIP

城镇化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集聚效应还是拥挤效应.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镇化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集聚效应还是拥挤效应

城镇化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集聚效应还是拥挤效应? 邢志平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 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要: 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 使用ACF方法估计了企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 并比较了东、中、西部地区的平均生产率水平, 发现:虽然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平均生产率低于东部地区, 但是其增长速度却要明显快于东部地区, 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趋向缩小。再利用省级层面的城镇化率指标, 实证分析了城镇化水平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 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过程不仅拉动了经济增长, 而且还能通过集聚效应提高企业生产率, 然而该集聚效应却随城镇化水平提高而递减。分地区看, 东部地区城镇化过程因交通设施滞后明显表现出拥挤效应, 抑制企业生产率提高。城镇化只有同时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交通供给, 才能缓解东部地区的拥挤效应, 提高企业生产率。 关键词: 城镇化; 交通设施建设; 企业生产率; 集聚效应; 拥挤效应; 作者简介:邢志平,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厦门361005) 。 一、问题提出 城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在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国家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程相似, 中国的城镇化历程同样经历了工业化发展以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城镇的集聚, 同时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基本实现了市场机制对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的非农化配置。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化率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特别是21世纪以来, 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加速阶段 (黄锟, 2014)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5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56.1%。与此相伴随, 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主体也逐渐由乡村经济转变为城镇经济。朱孔来等 (2011) 精确指出, 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 可以维持7.1%的经济增长。城镇化过程不仅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王婷, 2013) , 也可以通过提高居民收入进而拉动消费品市场的扩张 (雷潇雨和龚六堂, 2014;胡日东和苏梽芳, 2007) , 并且城镇化又可促进企业技术与创新能力 (仇怡, 2013) , 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Kolko, 2010;蓝庆新和陈超凡, 2013) , 因而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然而必须认识到的一个现象是,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 人口城镇化过程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却呈现下降趋势 (郑鑫, 2014) , 也就是说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呈现倒“U”型现象。仔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发现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城市集聚所产生的消费效应, 只在短期内有效, 我们不应该只从总需求角度来理解城镇化的短期疗效, 而应该从总供给角度来理解城镇化经济增长的长期功效, 在中长期内, 城镇化要想促进经济增长只能通过对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和生产率的提高 (郭峰, 2013)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经济增长的动力既可以来自要素投入的增加, 也可以来自生产率的提高 (Solow, 1956) , 而生产率的提高才是实现一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根本。正如HallJones (1998) 指出, TFP在推动人均GDP上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多次提出供给侧改革, 目的也在于实现生产率的提高。因而在资本、人口两大传统要素投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 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推动力亟需向如何实现TFP提高方面转移。因此, 进一步分析城镇化对生产率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 国家总体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包括两条途径, 一是企业技术进步而实现的自身生产率的提高, 二是资源优化配置。相应地, 城镇化过程对国家总体生产率的作用途径也主要包括两条:一是,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 也就是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向相对高生产率的城镇行业 (城镇主要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优化配置的过程, 即在各行业企业自身生产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 劳动力资源实现了由边际产出低 (生产率低) 的部门向边际产出高 (生产率高) 的部门的转移, 进而提高了国家总体产出, 而在总体要素投入保持不变的前提下, 国家总产出的提高意味着国家总体生产率的提高;二是, 城镇化过程乃劳动力和企业等要素资源聚集在一起的过程, 而这种聚集将会产生集聚效应。主要表现为四个效应:市场规模扩大而使得单个企业生产成本下降的规模效应;企业之间分工更加明确、企业生产更加精细化的分工效应;低效率企业学习高效率企业的经验而产生的学习效应;市场竞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