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知识治理的现实审视与理性实践——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docVIP

大学知识治理的现实审视与理性实践——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学知识治理的现实审视与理性实践——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

大学知识治理的现实审视与理性实践——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 黄文武 徐红 戴雨婷 长江大学教育学院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 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要: 知识生产模式经历着从模式1到模式2再到模式3的转型过程, 知识的分立性、异质性特征及知识势差的存在促使大学进行知识治理, 将自身知识活动与政府、企业、市场等知识生产主体的知识活动联合起来, 实现知识共享与整合。大学知识治理包括“对知识进行治理”和“用知识进行治理”两个方面。通过交互创新平台的建构、运行与保障机制的建立及共治文化的营造实现大学知识创新发展。 关键词: 知识生产模式; 知识治理; 知识分立性; 作者简介:黄文武, 长江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徐红, 长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 作者简介:戴雨婷, 长江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湖北荆州/434023) 收稿日期:2017-07-19 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社会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适应研究” (14D317) 的成果之一 Received: 2017-07-19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生产模式经历着从模式1到模式2再到模式3的转型过程, 大学不再是知识生产的单一主体, 政府、市场及企业、公众及公民社会都成为知识生产相关主体, 形成“大学-政府-市场及企业-公众及公民社会”的“四重螺旋”知识生产创新系统。大学必须通过知识治理有效联合各主体间的知识活动, 通过外部知识的获取及内部知识的整合实现知识创新发展。 一、知识生产模式由模式1到模式3的转型 (一) 从模式1到模式2 自洪堡以“学术自由、教学与研究统一”思想创办柏林大学以来, 科学研究被纳入大学体系, 大学形成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功能。以大学为中心的知识生产表现为一种自容性活动, 大学教学和科研共同为追求永恒真理而服务。学界一般将这种“第一次学术革命”下的知识生产模式称之为“洪堡模式”或“模式1”, 模式1下的知识生产方式强调“为知识而知识”的理念, 知识生产遵循严格的组织规则和学科范式。大学是唯一的知识生产者, 并与市场、企业等社会部门划分出一条明显的分界线。 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 知识生产从大学蔓延出来并越过组织边界, 打破了“以大学为中心”的藩篱。传统的以理论为尊、学科内部驱动、以大学为核心的知识生产模式即模式1正在被新的知识生产模式2所取代。[1]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的价值与作用愈发凸显, 知识生产成为由大学、政府、企业等多种因素、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市场、企业对大学科研成果转移和商业化抱有强烈的需求, 各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知识生产的引导和干预。同时, 政府和企业为了充分掌握知识的实用价值纷纷设立研究所、实验室进行知识生产, 这就进一步打破大学知识生产的垄断性, 迫使大学走出象牙塔并围绕知识生产与政府、企业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知识生产从模式1到模式2转变意味着, 在学术情境中进行的以认知为目标、由兴趣驱动的知识生产转向在应用情境中进行的由任务驱动的知识生产;从知识生产参与者单纯性转向生产主体异质性与组织多样性;大学知识活动的价值评价由同行评价转向质量控制标准多样化, 并且知识质量的监控由系列的标准决定, 这个系列标准反映了知识生产过程扩大了的社会构成。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表明大学或许不可能在知识生产过程中遗世独立, 而应积极与各知识生产主体展开广泛合作促进知识共享与整合。模式1下的知识生产呈现出“大学基础研究-相关组织应用研究-政府、企业接纳与运用”单向线性创新模式, 大学处于知识生产的上游;在模式2中, 大学、政府、企业之间由“三元分立”转变为非线性的链环结构, 知识生产横向联合趋势更加明显。 (二) 从模式2到模式3 在模式2中, 各知识生产主体的立场不同, 所追求和专注的知识领域也必然有所不同, 大学注重高深理论知识的探寻, 而政府、市场及企业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致力于发展技能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知识主体间知识存量的差异导致了主体间的知识差距, 也就阻碍了知识的进一步发展, 这客观上要求加强各主体间知识交流与融合。同时, 模式2着重大学、市场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 却忽视了公民社会实体 (公众) 在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公众和公民社会是知识生产的用户群体, 与知识生产及运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理应成为知识活动行为主体。 图1 模式3知识生产模式结构图 ??下载原图 资料来源:Elias G·Carayannis.Quadruple Helix and“Mode3”Knowledge Creation:Moving from tactical Fragment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