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接受视阈下非遗纪录片的文本构造.docVIP

大众接受视阈下非遗纪录片的文本构造.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众接受视阈下非遗纪录片的文本构造

大众接受视阈下“非遗”纪录片的文本构造 邵雯艳 苏州大学文学院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 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中国纪录片国际化进程研究——新时期以来中外合拍纪录片的文本、传播与影响”〈项目批准号:14YJC760047〉的阶段性成果 2001年5月18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的昆曲被列入其中。自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概念迅速在国内传播扩散。“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中简称为“非遗”) 指“被各社区群体, 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 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 (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 和振兴”。“非遗”的保护对于维护传统文化的承续性、民族文化的纯洁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无论是拉斯韦尔提出的传媒“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还是赖特认可的大众传播的社会化教育功能等, 都强调了大众传媒在传播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突出功用, 因此, 具备高度影响力的大众传媒在“非遗”的保护方面肩负着重大使命。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的特点是活态性、现场性、即时性, 如口头表述、表演、技艺、民俗、传统知识和实践……等等。“非遗”的诸多形态, 都可以在声画一体、时空连续、动态活跃的纪录片中予以形象化、高保真的展示和留存。 “以‘非遗’项目作为表现主体和审美对象, 运用声画语言加以记录和表现的纪录片可称为‘非遗’纪录片”。这一宏阔的“非遗”概念, 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纪录片的命名者格里尔逊认为, 虽然“我们把一切摄自自然素材的影片都归入纪录片的范畴”, 但是“纪录片”这个称谓只应“留给高层次的影片使用”, 进而将纪录片界定为“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The Creative Treatment of Actuality) ”。因此,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 并非技术意义上围绕“非遗”的拍摄和制作, 如对舞台表演、技艺完成过程等的忠实记录, 呈现为“资料型”或“教材型”的科学特征。艺术意义上的“非遗”纪录片是以“非遗”生成、发展、嬗变的历史, 传承人和作品, 表现过程和活动状态等相关内容的真实记录为基础, 在创作者所持有的人文情怀的观照下, 努力挖掘其思想文化内涵、引发受众审美享受与思考的影视片。世界范围内, 美国的探索频道、日本NHK、英国BBC等都制作了大量的“非遗”纪录片。国内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非遗中国》《留住手艺》《中国记忆》《守望非遗》《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岭南记忆——广东非遗纪录》等“非遗”纪录片, 在传播普及知识、提升保护意识、认同民族基因、唤醒文化自觉等方面都发挥了无可置疑的积极效应。同时, “非遗”的选题介入, 也大大丰富了纪录片的叙事内容和艺术内涵。 然而, “非遗”和纪录片之间貌似美满的双向选择中, 潜伏着隐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非遗”评选标准如下:“具有优秀、杰出的独特价值的, 由于缺乏守卫与保护的手段, 或由于环境的高速转变、都市化或文化适应原因而濒于式微。”“非遗”确认的最基本的两条准则, 一是其优秀性, 二是其珍稀性。因此, “非遗”项目往往是那些在现代化、全球化侵蚀中不符合当下时代潮流, 遭到大众摈弃的古典艺术, 或者濒危的文化小传统和次传统。受众对于表述内容的陌生使得“非遗”纪录片从一开始就处于低语境文化解释的困扰中。接受美学被称为“文学的接受和作用理论”, 它把读者接受视为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环节和内在动力, 强调意义是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作家 (创作) 、作品、读者 (接受) 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创作活动和接受活动的互相交织中考察文学的接受与产生效果的过程, 认为只有受众积极能动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 努力解读诠释其深层意蕴, 作品的意义才能获得最终实现, 并达到传播的目的。目前, 接受美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关注已从文学扩展至电影、电视 (包括纪录片) 等更为广阔的领域。“非遗”纪录片的立意和目标不可否定, 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召唤接受者的接受, 文本意义的现实化、具体化无法落实, 其最终的传播效应就不免让人质疑。事实上, 一些“非遗”纪录片资料堆砌、解说冗长、令人觉得趣味索然, 无法引起受众的关注, 尤其对于缺乏文化自觉的受众而言, 观看的过程如坐针毡。宣传、保护“非遗”的美好愿望只有在大众的广泛接受中方能实现。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泽尔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