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萧红的边缘体验与乡土民众想象
萧红的边缘体验与乡土民众想象
刘贵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 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要:
对乡土民众和个体的关注贯穿萧红小说创作的始终。萧红对农民个体精神世界的处理, 不同于五四小说抽象化、符号化的高度概括, 也不同于左翼文学对典型个体逐渐觉醒并反抗的心理历程的展现。边缘性体验、处境影响了萧红审视农民的角度, 农民在小说中的中心地位与知识分子启蒙式讽刺的缺席, 弱化了小说的政治意图。农民、作家以及文学的三重边缘属性合为一体, 消解了农民在主流叙事中的主体地位, 乡土民众和个体的边缘性特质得以呈现。萧红的写作探索及意义往往被对其小说的女性视角解读所遮蔽。
关键词:
边缘处境; 乡土民众; 农民个体; 边缘地位;
作者简介:刘贵 (1991-) , 女, 陕西延安人,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收稿日期:2017-05-30
Received: 2017-05-30
一、边缘体验影响下的小说创作
在萧红短暂的创作生涯中, 女性的坎坷经历和边缘体验是萧红小说写作的根本土壤, 对乡土民众和个体的关注和关怀贯穿萧红小说创作的始终。萧红的《生死场》等小说立足乡土世界, 展示了乡土民众麻木的生与死和个体苍白的精神世界。边缘处境和体验是影响萧红创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把握萧红小说的关键所在。
在遇到萧军前, 萧红为反抗包办婚姻逃出家门, 出逃失败后萧红与未婚夫同居, 随着未婚夫的神秘失踪, 怀有身孕的萧红面临被卖的尴尬处境。被萧军救出后, 萧红与萧军迅速结合, 在依附萧军的期间, 萧红不仅遭到萧军的轻视, 还受到他不忠的伤害。1940年, 萧红追随端木前往香港, 之后被端木抛下, 在战火中孤苦无依, 萧红的坎坷经历带给她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在依附男性且不断受到伤害的过程中, 萧红的边缘体验是刻骨铭心的。
边缘处境和体验使萧红不能像鲁迅一样俯视他的人物。萧红曾说:“我开始也悲悯我的人物, 他们都是自然的奴隶, 一切主子的奴隶。但写来写去, 我的感觉变了。我觉得我不配悲悯他们, 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悲悯只能从上到下, 不能从下到上, 也不能施之于同辈之间。我的人物比我高。”[1]萧红有意识地平视小说中的人物, 知识分子式的自我剖析和对农民辛辣的讽刺较少出现。
表现农民的悲惨处境也是左翼文学的主要内容, 但农民的边缘处境会随着革命发生改变。萧红在1930年代与左翼文人走得很近, 曾获得鲁迅、茅盾等人的帮助。萧红的小说中始终有阶级矛盾的内容, 但比起农民自身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阶级对立描写一直处于次要位置。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 左翼文学对作家的要求逐渐明确, 阶级矛盾逐渐成为左翼文学表现的核心内容, 乡土大众逐渐成为左翼小说中的历史主体, 但是萧红小说中的乡土大众依然处于边缘处境。并且, 萧红认为:“有一种小说学, 小说有一定的写法, 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 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 有各式各样的作者, 有各式各样的小说。”[1]萧红小说的独特视角是她坚守自我的生动体现。
独特的儿童视角、女性视角以及动物视角是萧红表述边缘体验的最佳角度。儿童、女性、动物甚至残疾的男性均象征着边缘群体。《呼兰河传》中, 萧红以孩童的目光打量呼兰小镇, 审视乡土民众和个体的精神世界。黑乎乎的小团圆媳妇是孩童心中的简单掠影, 小团圆媳妇贫瘠的精神世界和麻木的生存状态在孩童的目光中得以呈现。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更是无意识的杀人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呼兰小镇中的众人在儿童眼中是混沌、模糊的, 他们麻木的生存状态与孩童单纯的目光形成和谐的呼应。
《生死场》中, 萧红以动物对照乡土大众的低级生存状态。动物的迷茫象征着乡土大众以及农民个体的迷茫。在乡土世界中, “农家无论是菜棵, 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2](P20)农民的生活与动物靠本能维持的生存极其相似, 萧红借动物的视角展现了乡土大众的荒凉人生。
借女性视角描写苦难是萧红小说最鲜明的特色, 女性视角一度成为萧红小说研究的焦点。孟悦、戴锦华通过女性视角看到的是萧红对乡土民众群体心理的表现。刘禾在孟悦、戴锦华的基础上, 剖析了女性身体与民族国家叙事的交叉与交锋。这些解读抓住了女性身体、女性体验对于萧红小说的意义, 为萧红小说的研究开拓了新空间。但夸大萧红的女性意识, 拔高萧红的思考深度, 可能会忽视萧红探索农民个体精神世界的意义。
萧红对女性苦难的关注, 一方面与她的写作便利相关, 作为女性的受苦经历使得她自然而然地将女性作为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与她切身的边缘体验相契合, 在特定的时期, 女性的边缘群体特征更明显。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