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版) 田克勤 第八章第一节.pptVIP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版) 田克勤 第八章第一节.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842年,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里,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直接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 对于社会和谐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过程中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在苏联刚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时,由于缺乏经验和认识上的偏差,他们把阶级对抗和社会矛盾混同起来,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灭了阶级对抗,也就不存在社会矛盾了,整个社会只有统一、团结、和谐、一致,而看不到社会存在的利益差别、矛盾、冲突,甚至对抗,这种观点是造成阶级斗争扩大化,造成社会的动荡和不和谐的历史原因。 1957年后,我们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又陷入了另一个误区,即片面地强调社会的矛盾和斗争,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企图依靠阶级斗争去推动生产的发展,结果不但使社会发展出现经济与政治关系严重失调,背离了经济建设这一主要任务,而且使社会长期处于敌对和动乱的状态,社会和谐受到严重破坏。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社会。 中国古代丰富的关于社会和谐的美好设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提出者阶级地位的烙印,在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旧制度下根本无法实现,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根据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描述过地方和地方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都有矛盾。这个时期,中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分化受到严格限制,因此这些矛盾是在控制与服从的关系中解决的,社会在控制与服从的统一中实现了静态的和谐。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构建和谐社会,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制度决定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能够有效地满足人们和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国相继开始摒弃“有增长,无发展”的传统发展观,逐步建立了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 继联合国先后提出《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发展指数”之后,一些国家(如北欧国家)提出了“社会和谐”的理念。 党的十六大会场 江泽民在十六大上 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 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胡锦涛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 2006年1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中共十七大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重大举措。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发展的社会。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和谐发展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 再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应该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