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概论 曹顺庆 第三章 儒道互补.pptVIP

中华文化概论 曹顺庆 第三章 儒道互补.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庄子》的思想: 第一,道的思想的丰富。在庄子眼中,道有四个特征: 一,道没有作为没有形象,却“有情有信”,真实而有信验。 二,道是非物,无形象可寻,不能感官把握。 三,道无老无深无极,在时空上无法穷尽。 四,道自为本根,自生自足,天地万物有道产生。 第二,变化的认识论。庄子认为客观世界处于一种无限和“瞬息万变”的状态中。庄子告诫人们:客观事物是不可知的,因而也是不必知的。 第三,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不要去干涉人们的生活,让人们自由发展。庄子认为,君子治理天下的最好办法就是顺应自然。一切都顺应自然,不要掺进半点主观成见。 善舞红袖传飞鸿 莫言深闺空寂寞 第三章 儒道互补 第一节 儒家思想 第二节 道家思想 第三节 儒道思想的互动和影响 第一节 儒家思想 关于儒家思想的初创--孔子 孔子是儒学的创立者。据司马迁记载,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生于春秋时期鲁襄公二十二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享年七十三岁。一生周游列国而终不为君王所用,归鲁讲学,以诗书礼乐教学,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致力整理先王之书,为《易》作《十翼》。 孔子的“述而不作”的编著态度,为后世提供了详尽的史实资料。 孔子的思想: 第一,孔子思想的核心为仁。 “仁”在《论语》中出现次数超过一百多次,可见孔子对仁的重视。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另外要“爱人”,可见“仁”需要“克己”和“爱人”。 第二,社会秩序需要礼乐。 面对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极力主张重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特征的礼乐秩序。礼是一种“文以之礼乐”,并且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要求人言行举止合乎礼,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第三,处世最高境界是中庸之道。 无过无不及。无过无不及方为中正之道,这是中庸的基本要求。此外,中庸体现了和谐的思想。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孟子 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孟子(前372-前289),名柯,战国时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被人尊为“亚圣”。 《孟子》书中记录的孟子思想,都是他游说各国期间或者与学生们对答时所发表的言论。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孟子的思想: 第一,性善论。孟子性善论的提出,是以仁义之心为其内容的。 第二,仁政治国。孟子明确提出了“仁政”的观念,孟子意识到老百姓在政治生活中的根本地位,并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三,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孟子注重读经典之书,并且他对读经典有自己的诠释态度。 三、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1.战国末年赵国人荀子尊崇孔子,同时吸收先秦百家之学说精华,建立了以“礼”释“仁”的“礼学”,主张“隆礼”和“重法”,并且提出性恶论,强调了人的先天自然性和后天社会性的关系。 2.儒学在秦朝虽然遭遇了“焚书坑儒”, 至汉武帝时期,儒学被视为官方政治学说,儒学典籍成了国家教科书,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学推上了百家学说的至高地位。 3.魏晋时期,由于社会的变化,向玄学转变。魏晋文人综合儒道两家思想,形成了以道为本的玄学化儒学。 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等。 4.宋明儒学在唐代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基础上孕育、发展成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性与天道”的哲学问题。 主要代表人物为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5.理学发展到清朝,涌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系列著名学者。他们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注意研究实际问题,并突破理学的局限,提出了系统的唯物主义理论,在理气论、人性论、认识论、知行观等方面达到了中国哲学的高峰。 儒家思想发展到现代,在“五四”以来的新儒家营垒中,儒学家们基本是从“道”的层面把握和肯定儒家思想,实质内容没有很大的变化。 代表人物有从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梁漱溟、熊十力、贺麟、冯友兰等; 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方东美等; 从八十年代开始,有杜维明、刘述先等。 第二节 道家思想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司马迁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之史也。” 《老子》一书被道教尊奉为《道德经》,是道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八十一章,五千余字。今天的通行本前三十七章为上篇《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德经》。 《老子》一书中,讨论了“道”的含义,即“天人合一”的宇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