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美学的审美方法论.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讲 中国古代美学精神 以味为美、以心为美、以道为美、同构为美、以文为美,互补共生,构成了中国美学美本质观的整体风貌。 一、以“味”为美 这是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不带价值倾向的客观认识,可视为对美本质本然状态的哲学界定。 最早将“味”与道德本体美境界联系起来的是老子: 否定世俗美:“五味使人口爽”, 强调本体美: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庄子: “五味浊口,使口厉爽”,口舌之味会使人失去本性,造成“生之害”, 正如道是“至味”但“无味”一样,“至乐无乐”。 孔子将美与味联系起来加以类比, “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符合道德理想的音乐带来的快感比“肉味”强多了。 孟子: 心之“同然”与口之“同嗜”没有本质区别,“理义之悦我心,犹刍絭之悦我口”。 《荀子·王霸》: “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 笠原仲二指出:古代中国人将美“普遍用作表现可口食物的互训词”,“规定为‘甘’这一由‘舌’而起的味觉的悦乐感情”。 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 “在中国,‘美’这个字……是同味觉的快感联系在一起的”, “以味为美”,是汉民族“起源很古”的“观念”。 二、以“意”为美 这可视为中国古代对美本质当然状态的价值界定 中国古代美学认为,美是一种快适的滋味,这种滋味,主要在事物所寓含的人化精神。 这种精神既可以表现为审美主体情感、直觉、意念的即时投射,所谓“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刘勰),“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 也可以表现为一种客观化了的主观精神,所谓“玉美有五德”(《说文解字》“玉”字条),“花妙在精神”(邵雍)。 许慎《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有五德: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腮理自外可知中,义之方也; 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 不挠而折,勇之方也; 锐(精良)廉(廉洁)而不持,洁之方也。” 《礼记》:“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 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 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qū曲)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孚尹旁达,信也; 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比喻品德高尚纯洁 气如白虹,天也; 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 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管子》:“夫玉之所以贵者,九德出焉: 夫玉温润以泽,仁也; 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cù,义也; 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 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 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 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 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 《荀子》:“夫玉者,君子比德焉。 温润而泽,仁也; 栗而理,智也; 坚刚而不屈,义也; 廉而不刿,行也; 折而不挠,勇也; 瑕适并见,情也;” 刘向《说苑》:“玉有六美,君子贵之。君子比德焉;君子比智焉;君子比义焉;君子比勇焉;君子比仁焉;有瑕必见于外者,君子比情焉。” 董仲舒《春秋繁露》: “故君子比之于玉。玉有瑕秽,必见于外,故君子不隐所短。” “君子比之玉,玉润而不污,是仁而至清洁也;廉而不杀,是义而不害也。” 宋代邵雍《善赏花吟》: 人不善赏花,只爱花之貌。 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 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 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 现实的美源于“人化自然”: 梅、兰、菊、竹,因为符合儒家的“君子”思想,所以成为历代文人墨客钟爱的对象。山、水、泉、林,因为是清虚恬淡的思想之境,所以成为道释之徒、出世之士心爱的栖身之所。 艺术的美亦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诗”者“言志”,“文”为“心学”, “书”为“心画”,“画”尚“写意”。 “文以意为主”(杜牧) “诗文书画俱精神为主”(方东树)。 中国古代由此形成了“趣味”说。 三、以“道”为美 这是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当然状态价值界定的另一种形态 儒家以道德充实为美: 孔子说“道斯为美” 孟子说“充实之为美”, 荀子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 道家也以道德充实为美。 老子说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希声”、“无形” 均是“无为”、“自然”的道德形象。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庄子·田子方》: 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蛰然似非人。 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 孔子曰:“何谓邪?” 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闭)焉而不能言……” 孔子曰:“请问游是。” 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庄子》有一篇《德充符》,明确把美视为道德充满的符号,描写了不少形体畸形而道德完满的“至人”、“神人”。 佛家认为世相之美均是空幻不实的“泡影”,真正的美是涅槃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