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鉴赏中的
* * 古诗鉴赏中的 炼 字 古典诗歌中的炼字 ?? (一)基本概念 ?? 古人非常注重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 炼字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03年全国高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2005年天津卷、湖南卷对“望”字的品析,2005年辽宁卷对“应有”和“犹有”的辨别和赏析;2004年浙江卷对“空”字的品析,考的就是炼字。 明确概念——什么叫诗眼词眼 ?? 相传张僧繇(梁武帝时)画龙,一经点睛,便凌空飞去。诗眼、词眼,有似于此。 ?? “诗眼”一词, 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 ,梅花欲动雪花稀。”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 题为《潜溪诗眼》。“词眼”一词, 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词旨》分八部分, 其六专论“词眼”。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 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 (二)一般而言,炼字题的设问规律是“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 / “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 /“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案的切入角度有以下四点: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还可延及表达效果(修辞作用、结构线索作用等)进行补充。 (三)炼字的基本内容: ?? 古典诗歌的炼字一般有炼实词(动、形、数量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是动词。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孔尚任《哀江南》) 试分析“剩”的好处(比较“留”“见” )。 ——作者没有用“留”“见”,“剩”字妙处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 “残余”的意思;(比较:“你们都走吧,让我一个人留在这里。”“你们都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这里。”)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 分析“穿”“拍”“卷”三个动词的好处。 ——穿,化静为动; 拍,不用击打,有面积,更有气势; 卷,不用激或者掀,形态比较美,与下文“江山如画”对应。 例3:陶潜“悠然见南山”。 比较“见”与“望”。 ——“望”是有意识,而“见”是无意识的,自然地映入眼帘。用“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觉解程度已经不是自然境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例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呤》) 首句写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为什么? 答:“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人像“铺”在江上,很形象。(或:“铺”字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2、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5: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既有形容词义,又有动词义。 ——颜色、动作,形作动 例6: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都活用为动词,流光使樱桃红,使芭蕉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两种颜色的和谐映衬,增强了描写的色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