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的林语堂“性灵说”.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与传播一 57— — “诗言志”两派则给林语堂以巨大启示,促使他关注中国古代文 的和最下流的。……大多数的著书都是由最下流的和最高尚的 论中的 “言志派”,并进而标举 “性灵说”。林语堂以 “公安派” 剽窃抄袭而来,可是他们剽窃抄袭永不能完全成功。如此表示 的文学主张作为 “性灵说”的代表,认为 “性灵说”体现了中 的人生中失了生命力,词句间失了生气和强力,而思想上也因 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几乎可以与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潮相 经过剽窃抄袭的程序而失却真实性。因此,欲求直接的灵感 ,便 媲美:“又证之以西方表现派文评,真如异曲同工,不觉惊喜, 不能不向思想和生命之源渊处去追寻了。为此特别的宗旨,老 大凡此派主性灵,就是西方歌德以下近代文学普通立场,性灵 子的 道德经》和苏州船户的歌曲,对我均为同等。”6[] 派之排斥学古,正也如西方浪漫文学之反对新古典主义,性灵 显然,林语堂的 “性灵说”不是指向 “复古”,而是期待 “革 派以个人性灵为立场,也如一切近代文学之个人主义,其中三 新”,在文艺创作上要求摆脱陈腐的道德说教的束缚,打破传统 袁弟兄之排斥仿古文辞,与胡适之文学革命所言,正如出一 文学的雅俗界限,使文艺表达现实人生的真情实感。使中国文 辙。3【显然,林语堂是以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为参照来提倡 性“灵 化及文艺变残缺为健全,变伪饰为真诚。不同于前期对传统一 说”的。正是在跨文化的视域下,他赋予 “性灵”以崭新的内 味否定,林语堂由 “性灵”开启了一条重新阐发和建构中国文 涵与使命,希望以 “性灵说”作为中国文学浪漫运动的号角,促 化及文论的路径。 进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 二、林语堂对 “性灵说”的融通与创新 林语堂虽然认为 “性灵说”与西方表现主义文论 “异曲同 工”,但是对二者的差距也是有所认知的:“自然中国只有评文 林语堂虽然受西方近现代文化思想和文艺思潮影响而推崇 美恶的意见,而没有美学 ,只有批评,而没有关于批评的理 “性灵说”,但却并未对这些思想全盘接受,而是与之存在着根 论……所谓中国有些文评家与表现派理论相近 ,只是相近而已, 本的差异。“性灵说”对本土文化而言既是一种革新,又是一种 并不是学人家看见走马灯,遂诧为活动电影早为中国所发明的 批判的继承。林语堂曾说:“自我反观 ,我相信我的头脑是西洋 妙论。”可见,林语堂并未将二者混为一谈。马克思、恩格斯在 的产物,而我的心却是中国的。”【]林语堂虽具有较深的西学渊 德意志意识的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 源,但始终深受本土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影响,其 “性灵说”虽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文以载道”既是一种主流 突出强调了主体意识,但仍然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文 文学观,又是封建专制者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思想工具 ,文人即 化传统。“应该看到林语堂的重视 情‘感’的作用的同时,也没 使主张 “言志”也不能完全摆脱 “载道”的色彩、而 性“灵”就 有完全排斥理性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在林语堂的作品文体和 更成为被压制的对象。因此 , 陛灵”在广度、深度、力度、影 语言的研究中,可见学者理性思维的痕迹。”[81林语堂提倡 陛灵 响等方面都远不及西方的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虽然中国早在 说”时虽广泛援引西方浪漫主义及表现主义的文艺理论,但他 ((尚书 ·尧典》中就已提出了 “诗言志”的主张,在 苟子》、礼 对中西文论及文化差异却十分清楚,“他的文论体系不能说是表 记 ·乐记》和 《诗大序 等典籍中也论及 “言志”,但又将 “志” 现主义,并且在其整个文艺理论体系中表现主义观也不 占主要 严格限制在 “发乎情 ,止乎礼仪”的范围内。诚然 ,在中国文 地位,他的文论体系应该说是以中国道家思想为核心的具有浪 论史上,陆机、钟嵘、庾信、颜之推、严羽、姜夔、杨万里、“公 漫主义特征的文艺思想。”9[故林语堂 “性灵说”虽志在革新,但 安三袁”、袁枚等人曾经先后主张 “性灵文学”,然而,“性灵文 仍颇具中国色彩。 学”从未真正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相反,符合统治阶级利益

文档评论(0)

精品课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