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宗族聚居的历史变迁和南北方宗族聚居的差异pdf52.pdfVIP

中国古代宗族聚居的历史变迁和南北方宗族聚居的差异pdf52.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宗族聚居的历史变迁和南北方宗族聚居的差异pdf52

中国古代宗族聚居的历史变迁 和南北方宗族聚居的差异 王 询 ① 《尔雅·释亲》云:“父之党为宗族” 。也就是说,宗族是指由父系 血缘关系联结而成的群体,不包括由婚姻关系联结而成的母族、妻族。这 是有关学者们最为普遍接受的关于宗族的定义,也是本文所采用的定义。 宗族是一种传统组织,但是,宗族聚居的程度,宗族的形态却是流变的。 现在一般所说的宗族或家族,其形态是宋代以后形成,至明清达到全盛的。 因此,我们现在所指谓的所谓“传统宗族”或“宗族传统”并非上古的传 统,而是宋代以来的传统。本文将阐述中国历史上宗族聚居情况的变化, 对不同时期具有普遍性的宗族形态加以简单的比较,描述中国南北方宗族 聚居和宗族势力的强弱差异,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宗族聚居的历史变迁 1.宗法制宗族 如前所述,宗族是“父之党”,“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当 然没有宗族。一般认为,宗族发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② 。考古资料发现, 在中国的一些新石器时期遗址中,许多小屋与个别大屋并存,显示出当时 已经出现了小家庭,并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分化和社会组织。例如,李 玉洁、黄有汉《论仰韶文化的家庭形态》一文认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反映的都是个体家庭为基础的社会家庭形态,是一夫一妻的个体小家庭。 作者简介:王询(1956-),男,辽宁开原人,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东北财经大学富虹 经济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劳动组织与劳动力流动以及文化传统对经济组织形式的影响等。 ① 郝懿行:《尔雅义疏》,中华书局,1982 年。 ② 曾謇:“殷周之际的农业的发达与宗法社会的产生”,《食货》,1935 年第 2 期;程德祺:《原始社 会初探》,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年;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 年。 1 并推断,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之际,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系 群体开始形成,这种群体曾经是介于氏族和家庭之间的一种次生的血缘组 织,也就是说,当时有家庭、宗族、氏族三层组织① 。从传说中部落间战争 的频繁情况看,当时在氏族、宗族、家庭三级组织中,是以氏族组织为主 导的。至少可以认为,氏族强于宗族。不过,在文字史前的三皇五帝时期, 以至有了甲骨文的商代,历史的细节已失。 历史上的所谓“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才完善并达到全盛的。宗法制度 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王国维在 1917 年发表的《殷周制度论》中断定商人 无宗法制与嫡庶制② ③ 。陶希圣也认为,西周以前没有完整的宗法 。商末以 前,嫡长继承还基本是自发的,并未自觉确立为制度,“兄终弟及”在商代 王位继承中时有发生,其他贵族更是如此。到了商末,才正式确立嫡长继 承制,到了西周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法制度。但在西周,“礼”是“不 下庶人”的,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具备宗法制度下的宗族,当然,贵族 的宗族之下也有小家庭,但按照宗法制度,宗族对这些小家庭具有支配地 位,小家庭依附于宗族。至于平民,则只有小家庭,无宗族聚居,也不行 宗法,而是以小家庭为单位依附于贵族宗族。 西周的宗法社会是与分封制相联系的。在分封制下,最高统治者为周 天子,天子将其诸弟、诸子及一些功臣等分封为诸候,诸侯分封其诸子及 一些家臣为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其诸子及一些家臣为士。各级当权者 也是宗族的宗子,并实行嫡长继承制。各级宗族对上称小宗,对下称大宗, “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这样,自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金字塔型宗族结构。各级宗主同时领有封地的政治、军 事、司法等等各种权力。天子的领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 和士的领地称为家(在这里,与国对称的士大夫之“家”同时是一个政治 ① 李玉洁、黄有汉:“论仰韶文化的家庭形态”,《先秦史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年。 ②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10),中华书局,1959 年。 ③ 陶希圣:《婚姻与家族》,商务印书馆,1934 年。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