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2.1.1.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济地理2.1.1

第二讲 经济活动区位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第二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区位理论 第四节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基础概念 一、经济活动类型 二、区位与区位理论 三、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本节的难点、重点 (1)掌握以下概念 区位、区位理论、区位主体、区位因子、区位条件、微观与宏观区位论 (2)掌握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区位、区位理论的内涵 (3)了解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区别 二、区位与区位理论 (一)区位 1、概念 “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由W.高次首次提出,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我国 区位 日本 立地 中、俄和一些其他国家意译为布局、配置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3、区位特征   ◆ 经济活动空间的有限性   ◆ 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   ◆ 经济活动进行空间移动的摩擦性 (二)区位理论 1、概念 ★区位理论——简称区位论:研究人类选择活动场所的理论或关于区位的理论 ★经济活动区位理论——指经济活动占据区位的理论或人类选择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论(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3、区位论的分类 (1)微观与宏观 宏观: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理论(工业区、工业带、居民点、商业点;城市土地利用、商业网点) 微观:个别对象或群组对象侧面的最佳区位理论(太钢、宝钢、忻州师院---学生宿舍、教学楼、操场、食堂) (2)静态与动态 静态: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分析的区位理论(运费) 动态:多因素综合分析(系统性的,发展性的企业:生产、科研、开发、消费) (3)生产部门: 农业、工业、交通业、服务业、城市等 (4)发展时段、特征 1)最早提出区位论的是欧洲古典经济学派 ◆农业经济时代:19世纪德国人杜能提出农业区位论 ◆工业经济时代:20世纪初韦伯创立工业区位论 ----运费(费用或成本)最低 2)近代 廖什的市场区位论、克里期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费用与利益差值的最大化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合理化、有序化 3)现代---效用满足。以艾萨德《区位与空间经济》、贝克曼《区位理论》为标志 区位理论的演变过程及主要特征 古典区位理论 近代区位理论 现代区位理论 起始时期 19世纪2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涉及对象 一、二产业 一、二产业, 城市、区域 城市 追求目标 成本、运费最低 市场区位最优 地域经济活动的最优组织 理论特色 微观静态平衡 宏观静态平衡 宏观动态平衡 三、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一)区位条件 1、区位主体——占据区位的事物 2、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交通、土壤肥沃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状况等) ▲注意: (1)区位条件内涵——区位主体分布位置的条件;地域关系的区位条件(地缘条件、周边环境) (2)不同的区位主体有不同的区位条件---使区位主体利益最大化 (3)不同的时代区位主体也有不同的条件——动态观点 (4)区位条件可以分为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 (二)区位因子 又称为区位因素(哈特向与格林哈特)或区位力量(艾萨德) 1、概念 -----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2、对区位主体的影响 ◆可获得比较优势的区位(资源、交通、技术、人才、市场) ◆能产生更优经济效益、获得某种效用满足的区位条件 (三)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1、区位因子——产生比较优势经济效益的区位条件 2、 ◆区位因子是从生产者的角度(费用降低和收益增高或效用满足)影响区位主体因素的划分---直接利益、效用 ◆区位条件是从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因素或环境条件(总体条件)来划分,影响到生产者的生产条件---综合性 运费因子 成本因子 非运费因子 经济因子 区位因子 收入因子成本最小、收入最大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