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赤潮发生时的细菌学研究 Bacteria Study During Occurrence of Red Tide in East China Sea.pdfVIP

东海赤潮发生时的细菌学研究 Bacteria Study During Occurrence of Red Tide in East China Sea.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海赤潮发生时的细菌学研究 Bacteria Study During Occurrence of Red Tide in East China Sea

第34卷第6期 水生态学杂志 Vol.34,No.6 2013年 11月 JournalofHydroecology Nov. 2013 东海赤潮发生时的细菌学研究 黄 备,邵君波,王婕妤,唐静亮,胡颢琰,王一鸣,毛宏跃,魏 娜,胡序朋 (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浙江舟山 316021) 摘要:2010年5 月对东海嵊泗海域、东极海域、朱家尖外侧海域和台州海域进行了赤潮专项调查,对这些海区的 水质、海水细菌和浮游植物进行了研究。台州海区的东海原甲藻比例达到98.1%,发生东海原甲藻赤潮;嵊泗和 东极海域的中肋骨条藻比例分别是61.1%和71.1%,发生以中肋骨条藻为主的混合型赤潮。未发生赤潮的朱家 尖海区细菌第1 优势种是短黄杆菌(Flavobacteriumbreve),第2 优势种是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salmonicida)。 3个赤潮发生海区的细菌优势种有一定的相似性:嵊泗和东极海区的第1 优势种均为莫拉氏菌属,台州海区的第 1 优势种(创伤弧菌 Vibriovulnificus)和东极海区的第2优势种(溶藻弧菌 Vibrioalginolyticas)均为弧菌属,嵊泗海 区的第2优势种和台州海区的第3优势种同为泡囊假单胞菌(Pseudomonasvesicularis)。发生赤潮的3 个海区细 菌数量与未发生赤潮的朱家尖海区相比没有出现异常。 关键词:东海;赤潮;细菌种类 中图分类号:X55,Q93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075(2013)06-0047-05   赤潮是当今全球海洋的一大公害。由赤潮引起 2001;郑天凌等,2002;曹晓星等,2007)。在我国 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国内外生 东海赤潮高发区的相关研究中,尚鲜见关于细菌学 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Kentetal,1995;Hallet 的相关报道。本文通过2010 年对该区域生态环境 al,2003)。伴随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近海赤潮发 诸要素的现场调查,研究赤潮发生时的浮游植物及 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出现的范围和危害程度也越来 细菌的数量及优势种类,并分析了相互之间的关系, 越大,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海洋环境问题(周 探讨在赤潮发生时浮游细菌的特征和作用,以期为 名江等,2001)。东海近海海域富营养化面积已居 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 中国四大海区之首,并成为我国比较典型的赤潮高 测防治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发区(王金辉等,2002;周名江等,2003)。东海近岸 海域赤潮的发生频率远远高于我国其他近岸海区, 1 材料与方法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有毒赤潮的发生呈现出快 1.1 采样站位 速增长的态势,对人民生命健康与海洋生态环境造 2010年5 月使用专业海洋环境调查船“浙海环 成了长期潜在的不利影响,同时给海洋经济可持续 监”号对浙江沿海海域进行赤潮专项巡视性监测, 发展战略带来了极大的威胁(陆斗定等,1994;陆斗 根据历年的赤潮发生情况选择其中的4个区域为研 定等,1996;黄韦艮等,2005)。 究对象,分别为嵊泗海域(ZJ0901,ZJ0902)、东极海 赤潮藻类的生长和增殖,除了与环境中温度、光 域(ZJ0907,ZJ0911)、朱家尖外侧海域(ZJ0918, 照、盐度、营养物等理化因子有密切关系外,还与海 ZJ0921)和台州海域(ZJ1002,ZJ1008),采样站位如 洋细菌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细菌吸收藻类产生的有 图1。 机物质,一方面为藻类的生长提供营养盐和必要的 1.2 采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