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海维管束植物的多样性
青海维管束植物的多样性 周兴民
青海维管束植物的多样性
周兴 民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 西宁 810001)
摘 要:文章着重讨论了青海维管束植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主要价值和物种多样性的分区,为生物多样性
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特点;主要价值;分区
中图分类号:X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454(2011)04—165—05
青海省地处北纬 31。39一39。11与东经89。25 1.2以温带科属为主。据对青海维管束植物科属
~ 103。04之间,幅员辽阔,总面积72万km ,境 内 的统 计,包含 1O属 以上 的大 科 有:藜 科
地形复杂,并受东南季风、西南季风、西伯利亚一蒙 (Chenopodiaceae)、石竹科 (CarophyUaceae)、毛茛
古冷高压以及青藏高原压等多种大气环流的影响 科 (Ranunculaceae)、十字花科 (Cuciferae)、蔷薇科
和控制,致各地气温、降水差异显著,直接影响到生 (Rosaceae)、豆 科 (Leguminosae)、伞 形 科
物多样性的分布和丰富度。全面研究和分析青海 (Umbellfierae)、龙胆科 (Gentianaceae)、紫草科
生物多样性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机理,可对维持青 (Borraginaceae)、茄科 (Solanaceae)、玄参 科
海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Serophulariaceae)、菊科 (Compositae)、禾本科
1 青海维管束植物的基本特点 (Gramineae)、百 合 科 (LiUiaceae)、兰 科
1。1 植物种类较少。据 《青海植物志》记载,青 (Orchidaceae)等 15科。其中含有20属以上的科
海计有维管束植物2420种,1l8亚种,152变种, 为禾本科、菊科、十字花科、毛茛科和豆科。以青
13变型,隶属 114科,632属。其中蕨类植物 14 海种子植物科的大小顺序排列与中国植物科的大
科,19属,40种,1变种 ;裸子植物 3科,7属,33 小顺序排列加以对比分科可以看出,全世界广布
种;被子植物97科,606属,2347种,118亚种, 的科与温带分布的科显然在青海名列前茅,而不
151变种,13变型…。均为 中国维管束植物 同点在于温带广布的毛茛科、蔷薇科、藜科、石竹
28000种 的 1/13左右。 科、龙胆科均跃居前列(表 l、表2)。
表 l 青海包括 10属以上的大科与中国科的大小顺序比较
收稿 日期:20l1—09一l8
165
万方数据
青海环境 第21卷第4期(总第82期) 2011年 12月
可见青海植物区系组成具有典型的温带特征,而 尿泡属 (Przewalskia);与华北共有的特有属为蚂
缺乏典型的热带和亚热带科属。这完全 由青海所 蚱腿子属 (Myripnois);与甘肃、陕西、内蒙古所共
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 由此引起的生态环 有的特有属为羽叶点地梅属 (Pomatasace);与甘
境所决定。青海南部虽然大部分地处亚热带位 肃共有的特有属为穴丝荠属(Coelonema);目前仅
置,但随着青藏高原隆升而伴随着的寒冷气候,抑 知华福花属 (Sinadoxa)为青海特有,仅分布在玉
制了热带与亚热带科属的侵入,使温带植物区系 树囊谦县。已知青海特有种为华福花 (Sinadoxa
得到充分发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长廊式调压室结构方案优化 Optimization of structure scheme for long corridor surge chamber.pdf
- 长春市大气环境中PM10二重源解析研究 Improve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10 in atmosphere of Changchun.pdf
- 长春市大气中PM10污染特征分析 Analysis of atmospheric characteristics of PM10 pollution in Changchun, China.pdf
- 长期不同施肥对冬闲期稻田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杂草群落的影响 Effects of long-term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on weeds seed bank and community in paddy fields in winter fallow season.pdf
- 长期连作及秸秆还田对棉田土壤微生物量及种群结构的影响.pdf
-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大气环境承载力初探 The Capacity of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in the Core Area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Agglomeration.pdf
- 长株潭地区农业土壤重金属全量与有效态含量的相关分析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heavy metal total contents and the available contents of agricultural soil in Chang-Zhu-Tan area.pdf
- 长江(南京段)环境雌激素的污染特征 Characters of environmental estrogen pollution in Yangtze River (Nanjing section).pdf
- 长江、嘉陵江重庆段饮用水源健康风险评价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drinking source water in Changjiang River and Jialing River(Chongqing section).pdf
- 长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分区研究 Research on Zoning for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pdf
- 青藏铁路施工健康监护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研究 Study o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the Health Surveillance on the Worker in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Construction.pdf
- 青藏铁路旅客列车乘务人员睡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Analysis of Sleep State and Relative Factors for Trainman of Qinghai-Tibet Railway Passenger Train.pdf
-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 Eco-environmental Impact Post-assessment of Qinghai-Tibet Railway from Golmud to Lhasa in Operation.pdf
- 青藏铁路格拉段卫生保障措施和探讨.pdf
- 青岛市采暖期PM2.5与大气能见度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M2.5 and Atmospheric Visibility in Qingdao's Heating Season.pdf
- 青藏铁路运营卫生保障阶段效果评价研究 Study on Health Security System during the Running of Qinghai-Tibet Railway.pdf
- 青藏高原孢粉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研究.pdf
- 青铜峡水电站尾水渠淤积特点分析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tion in Tailrace Channel, Qingtongxia Hydropower Station.pdf
- 静电纺丝技术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ELECTROSPINNING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WATER TREATMENT.pdf
- 非压缩数字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研究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Uncompressed Digital Video Surveillance Technology.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