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讲 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岩溶渗漏与塌陷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 贾洪彪 饱和溶液的混合溶蚀效应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已失去溶蚀能力的饱和水溶液,在碳酸盐岩体内相遇,混合后的溶液由原来的饱和状态变成不饱和状态,从而产生新的溶蚀作用,继续溶解碳酸盐岩。 凡是有利于水混合的地带,岩溶均较其它地带发育。 2.不同温度溶液的混合溶蚀相效应 如果有两种温度不同而饱和度相同的水相混合,或一种水溶液由高温变为低温,都可以加大CO2的溶解度,从而加强溶液的溶蚀能力,继续溶蚀作用。 2、气温 (1)气温升高,生物新陈代谢加快,土壤中有更多的CO2富集,但水中的CO2的溶解度减小,不利于岩溶作用。 (2)气温升高,溶蚀速率增大,有利于岩溶作用。 总体上:气温升高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温热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岩溶作用较强烈 高寒干燥的极地、寒带地区:岩溶现象不发育 2.褶皱的影响 (1)褶皱的不同部位,裂隙发育不均匀,岩溶强度不同。核部比翼部发育。 (2)大型褶皱控制了可溶岩的空间分布和地下水汇水范围及径流条件,影响着岩溶的发育。 (2)碳酸盐岩夹非可溶性岩层 (3)非可溶性岩层与碳酸盐岩互层:在同一时期,岩溶呈多层发育 (4)非可溶性岩层夹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极弱 新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1.上升期: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地下水位逐渐下降,侧向岩溶不发育,规模小而少见,分带现象明显,以垂直形态的岩溶为主。 2.平稳期:侵蚀基准面相对稳定,溶蚀作用充分进行,分带现象明显,侧向岩溶规模大,岩溶地貌较明显典型。 3.下降期:常形成覆盖型岩溶,地下水循环条件变差,岩溶作用受到抑制或停止。 1、帷幕灌浆 帷幕灌浆适用于裂隙性岩溶渗漏和规模不大的管道性岩溶渗漏 一般在坝基和坝肩部位都设置灌浆帷幕,以防止绕坝渗漏 2、铺盖 以粘土层或钢筋混凝土板作成铺盖,覆盖漏水区,以防止渗漏。铺盖防渗主要适用于大面积的孔隙性或裂隙性渗漏。库底大面积渗漏,常用粘土铺盖;对于库岸斜坡地段的局都渗漏,用混凝土铺盖。 3、堵洞 选择集中漏水的洞口用适当的建材堵塞,是防止岩溶通道渗漏的有效方法。 在库岸基岩上修筑隔水围坝,将范围不大的集中渗漏区与库水隔离、以减少水量损失 5.截水墙 6、导排 (2)真空吸蚀论 真空吸蚀论是我国徐卫国等于1979年提出的,国内也普遍接受这一论点。 在形成岩溶网络的封闭空腔(溶洞或土洞)中,当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到空腔盖层底面下时,空腔上部便形成真空,产生抽吸力。 真空吸蚀产生下列三种作用: 吸盘吸蚀作用 空腔吸蚀作用 漩吸漏斗吸蚀作用 (1)厚而纯的碳酸盐岩 Ⅰ.包气带:多发育垂直岩溶形态 Ⅱ.地下水季节变动带: 两方向岩溶均发育 Ⅲ.饱水带: 规模大、连续性好的水平岩溶 Ⅳ.深循环带:岩溶不很发育 Ⅰ Ⅱ Ⅲ Ⅳ 3.岩层组合的影响 地壳运动的性质、幅度、速度和波及范围,控制着水循环交替条件及其变化趋势,从而控制着岩溶发育的类型、规模、速度、空间分布及岩溶作用的变化趋势。 五、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从更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来看: (1)间歇性上升:上升 稳定 再上升 再稳定 形成水平溶洞成层分布,高程与阶地相对应。 (2)振荡升降:岩溶作用由弱到强,由强到弱反复进行 以垂直形态的岩溶为主,水平溶洞规模不大,而且成层性不明显。 (3)间歇性下降:下降 稳定 再下降 再稳定 岩溶多被埋于地下,规模不大,但具成层性,洞穴中有松散物充填。 从层状洞穴的分布情况及充填物的性质,可查明岩溶发育特点及形成的相对年代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碳酸盐岩的溶蚀机理 第三节 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 第四节 岩溶区水库渗漏问题 第五节 岩溶地基稳定性问题 第五章 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一、渗漏的形式 1.按渗漏通道分类 裂隙分散渗漏 管道集中渗漏 2.按库水漏失的特点分类(渗漏持续时间) 暂时性渗漏:包气带 永久性渗漏 3.按渗漏部位分类 绕坝渗漏:坝区 临谷渗漏:库区 第四节 岩溶区水库渗漏问题 二、岩溶渗漏的研究内容 1.查明岩溶发育、分布规律 重点查明溶洞、暗河的展布位置、规模等,进行岩溶泉水流量、高程调查,确定通道的位置及可能影响程度。 2.分析地质条件 (1)岩层组合: 当夹有非可溶岩地层时,可借助该层防止渗透 (2)地质构造: ★褶皱 a.纵谷: 与河流所处褶皱的部位有关 b.横谷: 修水库不利,但充分利用隔水层,可能防止坝区渗漏。 c.斜交谷:具体分析 ★断层:既可有利于渗漏,又可不利于渗漏 ★岩体侵入:相对隔水层的分布位置 3.查明河间地块的水文地质条件 (1)补给型: 渗漏与否视蓄水后库水位与地下水位的补给关系而定。 若建库后仍为补给型,不永久渗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