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失业的主要障碍.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毕业生失业的主要障碍

大学毕业生失业的主要障碍,是在不同层次的劳动市场结构中存在着由低端劳动力市场向高端劳动力市场的单向流动障碍,而基于机会成本的考虑,又促使大学毕业生放弃择优就业机会而选择暂时性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这一问题的经济学途径是实现就业市场化。政府的作用就是通过提供信息、改善环境和制度建设,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一个有助于其进行理性判断的外部社会经济条件推动和促进其理性决策程度的提高,实现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的统一。经过连续多年的持续扩招,中国全日制大学本科生的招生人数已经从1998年的108万人发展到2006年的506万人.短短的8年时间内,招生人数增长了3.7倍。与此同时,毕业生数量也呈现出同步扩张的趋势。1998年,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为83万人,1999年为85万人,2000年为95万人,2001年为104万人,2002年为134万人.2003年为188万人,2004年为280万人,2005年为338万人,2006年为413万人。8年期间,毕业生总数增长了约4倍。“十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总计为1090万人。“十一五”期问,全国将有2700多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与“十五”期间相比增长约1600万人,增幅近150,每年净增70~100万大学毕业生。这一数据表明: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与毕业人数的持续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将在整个“十一五”期间得以保持并持续扩张。据统计,2000年,各类高校毕业生中的失业人数为30万人,2001年为34.5万人,2002年为37万人.2003年为52万人,2004年超过69万人,2005年为79万人,2006年接近100万人。历年的大学生失业人数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2000年为31.6,2001年为33.2%,2002年为27.6%,2003年为27.7%,2004年为24.6%,2005年为23.4,2006年为24.2。从长期发展趋势上看,虽然失业率处于动态下降状态,但总的就业形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依旧十分严峻。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二、大学生失业及其经济学原因解析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是指如果劳动者已经达到或超过某一特定年龄,并且在某一特定时期里,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即没有受雇或自我雇佣;根据某些条件,在特定时间里可以获得受雇或自我雇佣的机会;在最近某一特定时间里通过登记、申请等特定方式正在寻求受雇或自我雇佣时的经济社会现象。大学生失业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毕业以后的6个月内没有找到工作岗位,而且没有继续接受教育或培训,且正在主动寻找工作的经济社会现象。大学生失业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显性失业,二是隐性失业。显性失业是指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但无工作机会和岗位的经济社会现象;隐性失业也称作就业不足,它反映的是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非自愿地从事非全日制的临时性工作,或所从事的工作不允许他们充分利用其能力或技能的经济社会现象。   造成大学生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个体性因素,二是社会性因素。个体性因素主要是指存在于大学生个人身上或其群体当中的包括诸如职业素养、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及人际组织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状况以及就业取向、岗位选择、价值理念、职业偏好和收入预期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而社会性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相关结构、既存制度与体制等在宏观环境层面上影响大学生就业,并且大学生作为个体又无力控制的各种因素。   由于对当前大学生失业的基本原因的认知存在较大分歧,因此,在研究大学生失业问题时,一般采用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一种是强调个人原因,包括职业素质不足造成的失业现象.笔者称其为“素质约束论”;另一种是强调社会原因。尤其是制度与体制上存在的缺陷造成的失业现象,笔者称其为“制度约束论”。“素质约束论”的基本逻辑,是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不足以及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偏差,是造成大学生失业问题日益严峻的基本原因。与之相反.“制度约束论”的基本逻辑则认为.造成大学生失业问题严峻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现存的有关制度规定与体制的不合理。笔者认为,“素质约束论”和“制度约束论”各有其发挥作用的领域。“素质约束论”着眼于各个微观的市场主体。尤其是各个办学单位和大学毕业生个人,如何通过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提高本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率,如何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以此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而“制度约束论”则着眼于宏观的社会经济有机体,即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制度创新与体制改革。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由此可知,“素质约束论”和“制度约束论”的假定条件完全不同。前者是在假定全社会的就业岗位既定的条件下,作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