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案例.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亭送别教学案例

《长亭送别》教学案例 清江中学 王茜 教学目标:1、品读《长亭送别》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2、探究《长亭送别》曲词表达技巧。 3、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探究曲词的表达技巧,品读鉴赏曲词的语言美、修辞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训练并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归纳总结——验证方法——能力迁移 设计思想:1、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从崔莺莺的情感角度切入,培养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2、以文学鉴赏为纽带,根据课堂归纳,请学生把曲词改写成现代诗歌或散文,从高层次再次把握抒情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李叔同《送别》) 刚才我们欣赏的曲子是李叔同《送别》,这支送别将碌碌尘世中的家人、友人、爱人生生分离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今天继续来品读素有离愁别恨绝唱之称,《西厢记》最精彩的一折——《长亭送别》。 二、整体感知 提问:谁在别? 明确: 张生、崔莺莺 提问:为何别? 明确:张生莺莺私定终生,老夫人以崔家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威逼张生赴京赶考。崔张二人被迫分别。 提问:面对分别,莺莺做何感想? 明确:不舍、留恋、甚至怨恨。“前墓私情、昨夜成亲,今宵别离”。 提问:这种别情是是如何表现出的?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出示投影)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通读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层次。《长亭送别》分为四个层次:赶赴长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夫妻分别。 现在我们一起研讨文章第一层,赶赴长亭。从其中的三支曲子中来归纳其表达技巧。 首先听朗读,听的时候把握语音语调和情感。 (听录音朗诵) 提问:请同学们自己诵读这三支曲子,思考这种“别情”是是如何表现出的? 三、文本研读 (师生合作探究“赶赴长亭”一节。) 【端正好】 (请学生进行鉴赏,教师补充) 【端正好】这支曲子中别情是是如何表现出的? 1、(问题引入,【端正好】这支曲子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明确:借景抒情。 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霜林如血。简洁而富有色彩的词语,几笔便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图 营造出寥廓萧瑟的意境。抒发忧思愁苦的离别心绪。将抽象的情感寄托于具体景物上,这种方法我们称为借景抒情。 2、修辞手法:化用,“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的诗句。 设问,“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板书:借景抒情; 化用、设问) 【滚绣球】 (学生品读赏析,教师补充) 【滚绣球】这支曲子中“别情”是是如何表现出的? 1、提问:“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崔莺莺此时容貌如何? 明确:消瘦。这是对莺莺的神态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个角度。 2、提问:在人物描写还有哪些角度? 明确:动作、心理、语言。 3、提问:在【滚绣球】还有哪些方面提到人物描写? 明确:心理描写: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归纳:人物刻画——神态描写:崔莺莺形容消瘦。 心理描写: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4、“松了金钏,减了玉肌”,难道崔莺莺听见张生离去,立刻消瘦下去?这是运用什么修辞? 明确:夸张——表达出崔莺莺极度的眷念。 (板书:夸张;人物刻画。) 【叨叨令】 (学生品读鉴赏) 【叨叨令】这支曲子中别情是是如何表现出的? 1、提问:刚才我们探讨了【滚绣球】中提到人物描写。那么【叨叨令】有没有人物描写的语句? 明确: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懒于梳妆,昏沉思睡,衫袖湿泪,愁眉频肇,无不画尽崔莺莺内心的愁与恨来。 2、提问:从句式与用词的角度,揣摩一下本支曲子的特殊之处。 明确:修辞——排比、叠词。使音节和声韵形成回环流转的效果。 3、莺莺他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在寺院这一清静之地她竟然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让这本是善男信女诵经忏悔的地方成了她花前月下的场所。可以说莺莺有着勇敢的一面,因而面临此时的分离,他的满腔愤懑宣泄而出。莺莺的呼喊体现在哪一句? 明确:“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这种情感的直接宣泄,我们称为直抒胸臆。 (板书:排比、叠词;直抒胸臆。) 总结归纳 归纳展示成果 这是我们根据三支曲子归纳出的表达技巧。情感的抒发既可以直接宣泄,也可以通过景物与人物的描写来传达。多种修辞手法恰如其分的对这别情起到点缀作用。 四、能力练习 请同学自己挑选一只最能拨动你心弦的曲子,练习一下,读准字音、句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长亭送别》一共这么多曲词,请你告诉我你选择的是那首,它是如何传达崔莺莺的情感?请做出评析。 学生诵读课文,交流讨论后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