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美之意象的非对象化感知
莩东拜‘密 2009年第4期
对美之意象的非对象化感知
邹元江
[摘 要]美作为非对象化的、非实体的虚化的物,即作为精神的纯粹的创造物,只能意象性地被感知。
而要对美之意象的这个纯粹的创造物加 以感知 ,就必须放弃将美作对 象化感知 的方式。不论是从听觉还是从
视觉来把握美的特性或个别表现性,都必然要诉之于想象,即对美之生成显现的非对象化 的意象加 以构形 。
关【键词】美之意象 非对象化 感知 听觉 视觉
[中图分类号]IO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 (20O9)04一O142一O5
一 、 美:对象化还是非对象化
“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 ,而其美常在咸 、酸之外”。[1] )“美”既然在 咸“酸
之外”,那么 ,对美的感知就并不在对象 (咸酸)之中,而是在非对象里 (咸酸之外)。 “在咸酸之外 ”
的 “美”作为非对象化的存在物,这个非实体的虚化的 “物”,也只能意象性地被感知。
然而 ,我们 已经习惯于对美作对象性 、或对象化 的理解 ,而不是对美作意象性 、或非对象化 的理
解。这源于学界对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马克思说:“对象化被看作是人通过作用
于 自然界的生产活动把 自己的生命灌注到对象里去的方式 。”闭㈣” “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
物化为对象的劳动 ,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因此, “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的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
像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把 自己化分为二 ,而且在实践中,在现实中把 自己化分为二 ,并且在
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 自身 。”嗍 ”马克思又说 :“……在社会中,对于人来说 ,既然对象的现实处处都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都是人的现实 ,也就是说 ,都是人 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 ,那么对于人来说 ,
一 切对象都是他本身的对象化 ,都是确定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也就是他的对象,也就是他本身的对
象。”①这几段话虽说法不尽一致 ,但基本涵意是非常清楚的,即 “对象化”就是人的 “劳动”、 “生命”
创造的物态化,因而 ,它成为人们直观 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
马克思的这些论述经李泽厚在 20世纪 50年代初美学大讨论 中的阐释发挥 ,在此之后类似于 “美是
作者简介 邹元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湖北 武汉 ,430072)。
① 马克思的这段话是李泽厚在 1956年所写的 《论美感、美和艺术》一文中引 自何思敬所译的 《经济学一哲学手
稿》,见李泽厚 《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年 ,第 25页。但此处译文李泽厚作 了较大改动 。何思敬原译为 :
“
… … 对人在社会 中当那对 象化 了的现实性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底诸力量底现实性 ,成为人 的现实性 因而成为他 自己的本
质底诸力量底现实性时,一切对象对他成为他本身底对象化 ,成为把他的个性确证着并且实现着的诸对象,成为他的诸
对象,换言之 ,他本身成为对象。”见马克思 《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何思敬译 ,宗白华校 ,人 民出版社 ,1956年 ,第88
页。刘丕坤此段译为:“……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属人的现实,因而
成为人固有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也对他说来成为他 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
对象,而这就等于说,对象成了他本身。”见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 ,1979年,第
78—79页
一 142_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样的命题 ,一直成为美学界 ,尤其是 “实践美学派”的重要理论命题 。然
而 ,将 “人 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作为马克思对美的理解是存在问题的,因为马克思在 《l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中虽然谈到了劳动创造美与对象化的问题,但马克思是在分析黑格尔的 《精神现象学》时
顺带提到这个问题的。马克思说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 “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埘 之所以这
样说是因为 《精神现象学》隐藏着批判的一切要素,即 “紧紧抓住人的异化”。4[jP【“虽然这种异化的
“主词和宾词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颠倒了”,但马克思却充分肯定 “异化”是黑格尔辩证法的 “积极
的环节”,具有 “否定的积极意义”, P(卜”并高度赞赏黑格尔的 《精神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