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7 次 2004-8-31
环境责任“原罪”说
——关于环境无过错归责原则合理性的再思考
徐祥民* 吕 霞**
我国法律对环境侵权责任的认定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其他许多国家的法律和审判实践
在对环境侵权案件的处理上也取无过错责任原则。立法上和司法中的这种选择反映了对环境
侵权案件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合理性,中外学者也对这种合理性做过反复的论证。然而,
立法和司法实践本身无法说明自身所“合”的理是什么,学者们的论证也没有对这种理给出
无懈可击的论证。对环境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理由究竟是什么?本文在继续以往
立法者、司法者和学者们的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环境责任的“原罪”说。
一, 环境无过错责任原则合理性诸说及其不足
对环境侵权无过错归责原则的合理性的解说主要有报偿主义、危险主义、公平主义、风险分
担主义等几种。所不同的是,有的学者兼采这几种主义,而有的学者只论其中的一种或两种、
三种。陈泉生先生在她的《环境法原理》中全面介绍了四种主义。台湾学者曾隆兴在论述“无
过失责任之法律”时运用了这四种主义,即危险主义、报偿主义、公平主义和风险分担主义。
他指出:“最近学说咸认为现今企业既产生人类从未遭遇之高度危险公害,而此种公害既由于
经营企业所产生,自应由企业负责赔偿。又企业既因从事危险性事业而获得利益,依据报偿
责任之法理,自应由其负担赔偿企业活动所生损害。况企业既可将损害赔偿额加入成本,转
嫁于利用企业之一般民众负担,则对企业本身而言,并无损害或不公平之虞。犹有可言者,
在以往过失责任主义法制下,若企业已尽其应尽之注意,而因科学技术水平不足,以致无法
防止损害之发生者,依无过失即无责任之过失责任主义之法理,自不负担损害赔偿责任。又
纵令企业虽有过失,但依过失责任主义之原则,被害人须举证证明企业之故意或过失,若被
害人无法举证企业之故意或过失,即无法请求损害赔偿。然而在企业方面,无论在技术上及
经济上,均较被害人容易调查其原因,自应由企业方面证明其无害,否则不能免除责任,始
能符合公平正义之理念。从而为保护被害人获得充分赔偿,现今学说多致力于提倡应改采无
过失责任。” 根据学者们所做的论述,我们可以归纳出这几种主义的一般特点。
报偿主义的格言是“利之所生,损之所归”。陈慈阳先生也把这种主义概括为“损益同归” 。
报偿的主体是实施影响环境的行为(以下简称环境行为)并造成了为其他社会成员所反对的
结果的人,也就是环境责任者;报偿的对象是环境行为的影响对象;报偿的理由是环境行为
获得了利益,而这种利益的取得以环境行为的影响对象的损害(即曾隆兴先生所说的“企业
活动所生损害”)为代价。简言之,报偿是获利者对“失利”者的报偿。这种主义的基本出发
点是“利”。
危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谁制造了危险谁就应对危险的后果负责。余耀军先生表达了这一观点。
他说:“从事危险活动的侵害者制造了危险、能够控制危险,且因此危险活动获得了较大利
益,因此由其承担责任合情合理。” 这种观点的“情理”是危险与后果同归。
公平主义主要是从受害人利益出发的一种理论,一种以“保护被害人获得充分赔偿”为目的
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既然损害已经发生或客观存在,就应该有承担者,而让无端受害的
“被害人”承担是不公平的。论者普遍认为由环境行为人(在他们的观念中实际上是污染者)
一般都是企业来承担是公平的。因为站在无端受害者这种不应承受环境损害的人们对面的就
是这些行为者,就是通过实施给受害者带来损害的行为而获利的企业等。曾隆兴“犹有可言
者”主要说明的是不公平,而他的阐述要论证的是“企业”“负担损害赔偿责任”,“被害人”
可以“请求损害赔偿”并最终 “获得充分赔偿”的公平。这里的公平是有利者有责,其反面
是无利者无责。
风险分担主义所说的分担实际上是分散。这种理论主张把由环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侵害返
归行为人,再由行为人转嫁给社会。所谓分担是通过损害回溯,再由实施损害行为的人把补
偿损害的支出“分”散给社会。陈慈阳把风险分担主义解释为“分散责任之可能” ,明确地
表达了“分散”的意思。陈泉生先生也注意到了这种主义的“分散”这一实质。她说:“经营
企业”的“加害人”“能够将……赔偿费打入生产成本,通过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把它转
嫁给社会,分摊给社会全体消费者。” 风险分担主义实际上承认了由社会承担环境风险的合
理性。我们可以把这种合理性概括为“一人(危害环境者)作恶众人(消费附加环境成本物
品的人们)顶罪”。
这几种理论都明显受了无过错责任原则创立过程的影响,带有这一归责原则成立之初的“原
始”痕迹。从研究者的表述看,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