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理升降法治疗颈性眩晕症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谈理升降法治疗颈性眩晕症
贡玉才(哈尔滨星光医院 150000)
【中图分类号】R4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7-0080-01
【摘要】 通过对200多例颈性眩晕症病人进行中医证型分型,分为:风邪痹阻型、痰浊中阻型、中气不足型和肝阳上亢型,其比例分别为30%、20.3%、36.5%、13.2%,发现与中医内科之“眩晕”有所不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是其共同的病理特点,针对不同证型进行中医辨治,以达到“升清阳,降浊阴”的目的。对其病症的治疗经验及用药心得作简单介绍。
【关键词】升降法 颈性眩晕症 中医药疗法
颈性眩晕症是指由颈背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引起的眩晕。据文献报道,该疾病由颈椎病引起的约25%,由寰枕间隙部位的软组织病变引起的约26%,由颈背部软组织病变引起的约26%[1]。后二者共75%。在临床中发现,由于第2颈椎横突周围软组织病变引起的眩晕、头痛, 到骨伤科就诊的越来越多.。颈性眩晕症从概念上扩大了传统意义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仅从临床表现来看,由颈背部软组织病变引起的眩晕,为持续性,多伴头痛,在头颈部活动时可加重,颈背部疼痛、僵硬,偶有恶心,软组织压痛点明显,范围较广,多发于中青年;而椎动脉型颈椎病为突发性、一过性眩晕,避开某一角度后,症状逐渐消失,颈部症状不明显,压痛点局限于相应棘突、关节突,中老年居多。对就诊的227例颈性眩晕症进行中医分型,其主要证型为:风邪痹阻型68例,约占30%;痰浊中阻型46例,占20.3%;中气不足型83例,占36.5%;肝阳上亢型30例,占13.2%。从证型来看,与中医内科眩晕证型有很大区别。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素问bull;六微旨大论篇》曰:“出入废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2]。就眩晕而言,诸多病理因素。一旦影响升降出入这一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即所谓清阳不升,脑失所养;浊阴不降,上逆清空,发为眩晕。升降出入主要表现为升清阳,降浊阴。治疗眩晕,调理升降便为关键,或升或降,或升降合用;或升多于降或降多于升,视辨证???行,以达到协调升降失常的病机,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以下仅就上述常见的4种证型作一简单介绍。
1 风邪痹阻型
病因病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卫阳不固,风邪外侵,上犯头目:偏于风寒,则经脉拘挛,气血不畅,清空失养,而见眩晕、头痛,形寒怕冷,项背强;偏于风湿,上蒙清阳,头晕身重如裹,肢体困重。舌苔薄或薄腻,脉浮。治则:疏风散邪,舒展清阳-辛开苦降法;方药:川芎茶调散。本方为治疗风邪头痛的方剂,在这里用于治疗风邪痹阻型眩晕。方用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细辛、防风、薄荷,集辛散祛风之品于一方,疏散上部风邪,以清茶调下,取茶叶苦寒清上而降下之性,升中有降,可加枳壳,助降下。偏于风寒,项背强,合桂枝加葛根汤化裁,解肌发表,升阳生津;夹湿者,合羌活胜湿汤,升阳除湿。本法以辛散药为主,辛开腠理,少量苦寒药降下,使清阳得以舒展,眩晕得止。
2 痰浊中阻型
病因病机:脾为生痰之源。
脾气虚,脾运不健,湿性盛酿痰,痰浊蒙蔽清阳,故眩晕;湿性重浊,阻遏清阳,头重如蒙;浊阴不降,气机不利,则胸闷,胃气上逆则见恶心,甚则呕吐,脾阳不振,少食多寐,舌苔白腻,脉濡缓为痰浊内蕴之象。治则:化痰熄风,健脾祛湿-升清降浊法;方药:半夏天麻白术汤。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止眩,二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要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治生痰之源,橘红理气化痰;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共奏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功。浊去则清阳得升,眩晕得止。眩晕甚者,加僵蚕、胆南星加强化痰熄风之效,呕吐者加代赭石重镇降逆。
3 肝阳上亢型
病因病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制阳,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逆乱,上冒清空,故眩晕、耳鸣、头胀、头痛;肝阳升发太过,灼伤津液,则见口苦口干,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弦,为肝阳上亢之象。肝肾阴虚,腰腿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则:平肝熄风,清热安神-平肝潜阳法;方药:天麻钩藤饮。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配山栀、黄芩清肝降火;牛膝因血下行,折其阳亢;杜仲、益母草、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以平降为主,共成平肝熄风,清热安神清空得以安宁。火重加菊花、夏枯草平肝泻火,阴虚明显者,加熟地、山萸肉以滋养肝肾。
4 中气不足型
病因病机: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劳倦、损伤脾胃,生化失司,气血不足,不能上荣头目、脾虚中气不足,清空失养则发眩晕;脾气不足,故少气懒言,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