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区两种蝗虫鸣叫特点-生命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

长白山区两种蝗虫鸣叫特点-生命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白山区两种蝗虫鸣叫特点-生命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

长白山区两种蝗虫鸣叫比较 陈陵峰 杜欢 杜伟 樊瑞文 高季玲 贾小红 索小军 万欣 辛芳芳 张晓静 张瑶 张怡 赵亚萍 周丽娜 邹莹莹 任炳忠*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直翅目昆虫的鸣声, 对于种内传递信息和种间保持生殖隔离有重要意义。本实验研究的对象是鸣蝗属狭隔鸣蝗Mongolotettix angustiseptussp.nov和黑翅雏蝗Chorthippus aethalinus(zubovsky)两种蝗虫,其鸣叫的主要方式是前翅和后腿股节的摩擦。本文对鸣声数据进行了时域与频域分析。并对音锉形态进行了详细分析,如音齿形状、数量、密度、音齿间距、音齿宽度、音齿列长度等。对其鸣叫的分析应用了Cool edit Pro 2.0版声音分析软件,对其形态的分析则应用了体视镜进行计数并拍照。结果显示此两种蝗虫鸣叫的频率成分呈现宽带噪音特点。 关键词:昆虫鸣声 时域 频域 音齿 1引言 鸣声是昆虫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在种内个体求偶、报警等多种行为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鸣声随不同种类、个体、性别、龄期及所处环境不同而产生显著的功能性分化【1】。 直翅目昆虫靠发生器摩擦产生鸣声。其发生器由声锉和刮器两部分组成。蝗虫身体的一部分形成颗粒状的突起——声锉,身体的另一部位形成刮器,两者相互摩擦发声。声锉及组成声锉的声齿,不同的种类差别较大。在我国11种发生方式中最为常见的事后足腿节——前翅型,即声锉和刮器分别位于后足腿节上或前翅上,二者摩擦发声。其腿部的摩擦发声是通过基节和后动肌来启动的,这些肌肉有双功效,在飞行时,他们使翅向下压下,这两种肌肉同时收缩,但是在退步运动即发生时,它们则是交替收缩的【2】。本文所研究的狭隔鸣蝗和黑翅雏蝗就属于上述发声类型。 目前在蝗虫鸣叫行为方面,国外研究比较多,如Ragge 等(1998) 对西欧直翅目昆虫鸣声的研究【3】, Reynolds (1980) 对雏蝗属Chorthippus一些种类鸣声的研究【4】。国内外亦有一些报道,印象初(1982)曾对我国蝗总科的发声器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并发现我国蝗虫总科的发声器有 11种不同的类型,林凤鸣对黄星蝗的发声器亦有详细的研究【5】。但是国内对直翅目鸣叫行为的研究,主要都集中于蟋蟀和螽斯。例如李恺、郑哲民对棺头蟋属六种常见蟋蟀鸣声特征与种类鉴定的研究【6】,石福明,杨培林对鼻优草螽和苍白优草螽鸣声和发声器的研究【7】等。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昆虫鸣声特征的分析已达到数字化的水平,借助计算机技术,就能对能序列、脉冲组等进行分析,也能客观准确地记录鸣声的脉冲持续时间、间隔等。本文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两种蝗虫的鸣声进行了研究。 上世纪70年代,随着扫描电镜的发明和使用,人们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7科21种蟋蟀的声锉和声齿结构,发现声锉和声齿特征在种间存在明显差异【8】。本文用体视镜对两种蝗虫的声锉和声齿结构进行观察。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本实验采用长白山常见种狭隔鸣蝗和黑翅雏蝗。每个物种采集十至二十头样本,取平均值进行相关数据的记录。具体采集信息如表1所示 物种 地点 时间 生境 样本数 狭格鸣蝗 Mongolotettix angustiseptussp.nov 中国,吉林, 长白山,五道江口 2011//7/11 禾本科植物 12 黑翅雏蝗 Chorthippusaethalinus(zubovsky) 中国,吉林,长白山,五道江口 2011//7/13 禾本科植物 15 表1.实验对象采集信息 2.2 实验方法 2.2.1 声音处理方法 录音应用SONY PCM—D50型数字录音棒(采样率为96 kHz)在距离鸣叫个体6—30cm处,用话筒正对鸣叫个体直接录取单头雄性的鸣声[5].录制完成后对其进行捕捉,带回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并制作标本。 鸣声分析通过Cool edit Pro 2.0系统软件进行分析。分析的数据主要包括脉冲组的持续时间,脉冲间隔,脉冲组中脉冲个数,单个脉冲持续时间等以及频域中的频率范围以及语谱图的相关分析。 2.2.2 音齿处理方法 音锉分析方法如下,将每个雏蝗和鸣蝗的后足自基部剪下,分别放在小纸包里,应用体视镜(moticam 2506 5.0M Pixel USB 2.0)观察各个雏蝗和鸣蝗后足上的音齿,分别记录音齿列长,音齿密度,音齿间距,音齿宽,音齿数,然后算平均数,方差,计数结果如表2所示。 3 实验结果 3.1 鸣声分析结果 3.1.1 狭隔鸣蝗 3.1.1.1 狭隔鸣蝗鸣叫时域分析 我们所取得声音样品时长为24.374s,平均每次鸣叫中脉冲组数为14个,脉冲组的持续的平均时间是0.5609s,脉冲组间隔

文档评论(0)

wendang_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