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腹泻病粪便常规细菌学检验结果的分析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谈腹泻病粪便常规细菌学检验结果的分析
姜文慧(新疆霍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35200)
【摘要】目的 就是探讨腹泻病粪便常规细菌学的检验的分析,方法 将粪便分别接种在SS、SMAC、TCBS 平板上,然后取黄豆大小粪便于2 毫升灭菌生理盐水中,用力混匀用接种环取上混悬液两环于血平板上进行分离培养。结果;粪便检出菌类388 例腹泻患者粪便中检出病原菌152 株,检出率是39.2%,其中毒力较强的病原菌70 株占46.1%,疑为病原菌(在平板上呈优势生长菌)82 株占53.9%。结论;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扩大肠道致病菌的检测范围,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特别重要,另外优势生长菌在腹泻病原上的重要位置。
【关键词】 腹泻病 粪便 细菌学检验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8-0104-01
腹泻病是一种常见病,也是多发病,其发病率为肠道病之首,其中细菌引起的人数可占50% 左右,随着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和不断提高, 新的细菌性腹泻病原菌不断被人们所认识,能够及时,准确地检出腹泻病原菌,对控制病原、有效治疗病人有着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志贺氏菌、沙门氏菌仍然是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做好两者菌属的临床检验是细菌实验室的基础。除标本尽快送检和及时接种外,培养基的质量也至关重要。对沙门氏菌的分离先用亚硒酸盐增菌液先增菌, 然后转中选择培养基平板,会大大提高检出率。
对志贺氏菌一般不宜采用增菌法,志贺氏菌一般采用S S 培养基进行培养。有关专家提出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琼脂分离效果更好,再根据可疑菌的菌属及菌型的血清学鉴定,以免防止对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的漏检。
为了提高腹泻致病菌的检出率,我科采用粪便常规细菌培养的同时, 接种SS 琼脂、山梨醇- 麦康凯琼脂(SMAC)、TCBS 琼脂、血琼脂来分离致病菌,结果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各乡镇卫生院及各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388 份
1.2 试剂 SS 琼脂 SMAC 琼脂 TCBS 琼脂 血琼脂
1.3 方法 先将粪便分别接种在SS、SMAC、TCBS 平板上,然后取黄豆大小粪便于2 毫升灭菌生理盐水中,用力混匀用接种环取上混悬液两环于血平板上进行分离培养,菌株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进行。
2结果
2.1 粪便检出菌类 388 例腹泻患者粪便中检出病原菌152 株,检出率是39.2%,其中毒力较强的病原菌70 株占46.1%,疑为病原菌(在平板上呈优势生长菌)82 株占53.9%。70 株毒力较强的病原菌中福氏志贺氏菌27 株占38.6%,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4 株占20%,副溶血性弧菌7 株占10%,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菌株6 株占8.6%,宋内志贺氏菌3 株占4.3%,鲍氏志贺氏菌2 株占2.9%,鼠伤寒沙门氏菌2 株占2.9%,河弧菌2 株占2.9%,溶藻菌2 株占2.9%,嗜水气单胞菌2 株占2.9%,乙型副伤寒菌2 株占2.9%,肠炎沙门氏菌1 株占1.4%。
2.2 分离培养菌类
标本在直接分离平板上呈优势生长的82 株疑为病原菌中,肺炎克雷伯氏菌29 株占35.3%,奇异变形杆菌19 株占23.1%,费劳地枸橼酸杆菌11 株占13.4%,白色念珠菌8 株占9.8%,迟钝爱德华菌5 株占6.0%, 绿脓假单胞菌4株占4.9%,金葡菌4株占4.9%,产酸克雷伯菌2株占2.4%
3讨论
在实验中通过4 中平板的互补作用,使得腹泻致病菌检出率达到39.2%,分离到的菌种范围不仅局限于志贺氏菌和沙门氏菌、而且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弧菌及在平板上呈优势生长的条件致病菌,如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爱德华菌、绿脓假单胞菌,金葡菌等陆续被检出,因此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扩大肠道致病菌的检测范围,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特别重要。
在70 株毒力较强的病原菌检测中,以福氏志贺菌(38.6%)为主,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20%,副溶血性弧菌10%,侵袭性大肠埃希菌8.6%, 比例也较高。
152 株病原菌中在平板上呈优势生长菌占53.9%,这些以往认为条件致病菌在实验中,检出超过了毒力较强的病原菌,说明优势生长菌在腹泻病原上的重要位置。
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到及时接样、及时转种,尽早进行凝集及鉴定, 尤其是对夏秋季的霍乱弧菌在碱性蛋白胨水增菌6 小时后应及时进行转种,这样就可以节约不少时间,对初代分离菌落可在有一定大小的菌落时,尽早的进行生化鉴定及血清凝集试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单克隆抗体进行病原菌抗原或毒素的直接检测,基因工程的建立对某种病原体,病原菌的迅速检测指日可待。总之我们期待有更好的培养方法及更先进的检验手段,以提高分离率和弥补培养时间。
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