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士阶层.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士阶层

中国古代的“士” “士” 欧洲有骑士,日本有武士,中国是以 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士阶层。 “士”——中国封建社会一个特殊阶层。具有一定身份地位,非贵族,非平民。(最基础的贵族,也是最高级的百姓。) 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士”阶层的形成 “武士”——原主要阶层 原始社会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 族的武士,后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也是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 “士”阶层的形成 “文士”——后出现阶层 春秋时代,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去投靠,寄身门下做食客,辅佐卿相、诸侯、贵族,成为卿大夫的“家臣”。 还有部分士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及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士”阶层的形成 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游说之士(策士、谋臣)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 战国时的“士”类别众多,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 养士之风 战国时代,各国封君权贵的养士之风日渐盛行。 从初期的赵襄子、魏文侯,到赵惠文王、燕昭王、“战国四公子”、秦相吕不韦、燕太子丹,门下都收养着数千人以上的门客,其养士之规模是春秋时期所不能企及的。 养士之风背景 战国是一个争战不已的时代。各国在内政、外交、军事上矛盾重重。在应付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实力固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智能计谋在竞争中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智能的竞争为士的活跃与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和活动场所。 《墨子·亲士》说: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于是尊士、争士、养士遂成为上层人物的一种社会风尚。 养士之风 养士的方式可以大量集中人才,既能迅速抬高自己的政治声誉,以号召天下,又能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以称霸诸侯,所以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争相礼贤下士,不拘一格地网罗人才,形成了“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局面。 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时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士”阶层的演变 “士大夫” “士人” 秦汉时期,士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士大夫”指军中的将领,也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泛称。 “士人”一般特指具较高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汉代,士人特重士名(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及学识才能),一旦成为名士,功利官位会接踵而至,故士人更着意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士”阶层的演变 “士族”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凡由中正(官职名)品评者,皆据其德行才能、家族品第授予官职(分九个等级)。 后出现凭父祖官爵得以入仕清显并累世居官的家族,即“士族”。  “士”阶层的演变 “名士风流” “魏晋风流”——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也称“魏晋风度” 。 “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於流俗、不同於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代表:建安七子、竹林七贤 内在条件: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外在特点:颖悟、旷达、真率。 行为表现:饮酒、玄谈、为文、作书 (饮酒以放浪形骸,任情恣性;谈玄逸世以优游林下;为文则以写志;挥毫则以表人格性灵) “士”阶层的演变 士族在东晋时达到极盛,至南北朝始衰。 隋唐以后,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士作为一特定阶层的观念仍然保留。 宋以后 ,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文档评论(0)

5611907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