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SDS/超融合平台性能评估分析企业存储系统IOPS的测试报告,数值除了最右边的SDS(软件定义存储)/超融合,SDS/超融合一项选择了其它测试方法获得的混合读写IOPS。?简单来说,早期磁盘阵列IOPS受限于HDD机械硬盘的平均访问时间,到了SSD时代介质的瓶颈相对容易解决。我给出的参考值不能充分代表所有厂商,也并不是每家厂商都积极参与SPC-1这样的军备竞赛,因为性能不是存储的全部。比如同样是全闪存高端多控阵列(AFA),有的可能只是在4K读IOPS达到200万,而这并不能简单评价为“性能差”,因为它同时还打开了重复数据删除和压缩等数据服务。?在初创的All-Flash Array厂商中,有些已经是分布式控制器的架构。随着多副本和纠删码技术的流行,人们也慢慢开始不再对FC、iSCSI这些标准协议情有独钟。未来的NVMe over Fabric如果还是只限于Initiator-Target一对一,那么专用客户端和一些非标准块存储协议就有存在的价值。?如今,我们看到在一些使用标准服务器硬件的软件定义存储,其每节点贡献的性能已经开始不逊于专门优化的闪存阵列控制器,并且具有更好弹性的和扩展性。有了这些再加上逐渐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传统存储用户开始青睐SDS和超融合(HCI)。?下面开始介绍本次测试的内容,大体上分为前后两部分,包括随机IOPS、顺序带宽这些基准测试结果,以及模拟SQL Server OLTP的表现。?第一部分:IOPS、带宽和SSD性能的发挥?从IOPS测试看分布式存储软件的效率?注:上表中的延时都是在虚拟机中直接收集的(如无特别说明,以下同),相当于用户/应用最实际的感受。?我们部署了一个4节点SDS/超融合集群,每节点上除了系统盘之外,有7块SATA SSD参与组建分布式存储,并采用最常见的3副本配置。每台物理机上使用20个虚拟机(共80 VM)进行测试。?我们测出的4节点4KB随机读最大性能为1,587,480 IOPS,平均每节点接近40万IOPS,此时的平均延时为3.23ms。总共28个SSD平均贡献56,595IOPS,这里使用的Intel SSD S3610官方标称4KB随机读IOPS为84,000,分布式存储软件的效率还不错吧??如果要看低延时IOPS,在0.36ms的IOPS为864,843,平均每节点也超过了20万。我们虽然没有使用NVMe SSD,但可以给大家看一个之前的测试参考——在《Intel Optane P4800X评测(3):Windows绑核优化篇》中Intel P3700在128队列深度下达到46万IOPS的峰值,对应的延时为226μs。初步预计换成NVMe SSD将有更好的表现(CPU等配置可能也需要升级)。?上图为在2节点上进行4K随机读测试的最高性能,每节点贡献44万IOPS反映出了SDS/超融合的线性扩展能力和本地读优化(后面我还会细谈这个主题)。另外此时从物理机OS看到的存储读延时只有0.28ms,可见虚拟机中的延时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队列,高I/O压力对VM内CPU有明显的开销。?这时读者朋友可能会问,你们测试的是哪家SDS?先别着急,再看看随机写的表现。?如上图,在每个虚拟机设置QD=32时测出的433,620 4K随机写IOPS已经接近4节点集群的峰值。按照这时的数字来计算,落到每个SSD上的IOPS就达到了15,486 x 3=46459(因为是3副本),已经超过了IntelSSD S3610官方标称的27,000稳态随机写IOPS??上面是我们在开始测试时SSD简单摸底的成绩——Intel SATA 1.6TB的54,491 4KB随机写并未达到稳态。对这一点我们并不是太在意,因为本次测试考察的是SDS存储软件的效率,SSD写表现快一点不是坏事吧:)?同理,由于企业级SSD是有带掉电保护的写缓存,所以在较低队列深度下SDS/超融合集群也能有较好的表现——330,264 100%随机写对应的延时只有0.48ms。?如果在物理节点上看,写延时也降低了不少。大家都知道直接在物理节点中测试SDS效果更好,但由于本文评估的是虚拟化超融合环境,所以仍然以应用感知的VM内延时结果为准。?再谈副本数量与可靠性?有的朋友可能记得我写过一篇《为什么ScaleIO和VSAN不要求三副本?》,其中提到VSAN“不打散”所以双副本可用,而ScaleIO通过保护域和故障集的配合、以及重构速度来保障2副本可靠性。?也就是说双副本的应用不是完全没有限制的,包括Ceph在内的更多强一致性分布式存储软件,大多建议生产环境使用三副本。我在这里想说的一点就是,在POC等性能测试中,对于建议三副本的SDS产品使用双副本测试固然能看到更好的数字,但实际使用又是另一种情况。?对于宣称良好支持双副本的分布式存储,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