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魏晋南北朝陶瓷漆器
魏晋南北朝的陶瓷、漆器
Powerpoint
所谓的「魏晋南北朝」,它是一个朝代名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这一时期,民族文化、东西文化的大融合,为陶瓷漆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一方面继承了秦汉以来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吸收了各民族及外来的艺术形式和制作工艺,使陶瓷漆器都有了新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陶瓷
陶与瓷的区别与联系
人们总是把瓷与陶相提并论而称之为“陶瓷”,这种提法反映了陶和瓷都是火与土的艺术。由于陶器发明在前,瓷器发明在后,所以瓷器的发明,很多方面受到了陶器生产的影响。如人们对火的性能的掌握和对粘土特点的充分认识等。但陶与瓷无论就物理性能,还是就化学成分而言,都有本质的不同。
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
四、透明度---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三国时期,烧造青瓷的中心地区在现在的浙江上虞、绍兴一带。西晋时期,江苏宜兴、均山一带制瓷技术也相当成熟。仅宜兴周墓墩出土的青瓷就达20多种。此外,绍兴西面的肖山和宜兴南面的吴兴,在西晋时期也开始烧造青瓷。东晋是青瓷大发展的时期,肖山上董、德清戴家山、金华五珠堂,郭县小白市、浙江南部的永嘉夏瓷山等地都烧造青瓷。到了南朝,除旧有的地点以外,又出现了一批新产地。
北方瓷器,西晋、北魏、十六国时期仍以青瓷为主,且发展不大。东魏、北齐是中原陶瓷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土的瓷器从外观、化学组成、烧成温度等方面与南方青瓷有明显不同。
北方白瓷发展较快,70年代在河南宋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中首先发现了北朝的白瓷器。这批早期白瓷的显著特点是:胎料经过淘练,比较细白,没有上化妆士。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厚的地方呈青色,可以见出它脱胎于青瓷的渊源关系。白瓷的产生为以后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种美丽的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瓷业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无限广阔的道路。
黑瓷也是瓷器制造中的一项新工艺。瓷土中含少量铁成分可烧成青瓷,排除铁的呈色干扰就出现了白瓷,加重铁釉着色则可烧成黑瓷。东晋的德清窑以烧造黑瓷著名。
名称: 青瓷羊
制造年代: 三国
材料: 瓷土
规格: 长30.5厘米,高25厘米
收藏地: 中国历史博物馆
青瓷羊全身施青色釉,匀净无瑕,光采晶莹,造型十分美观,整体作卧伏状,身躯肥壮,昂首张口,似正在咩咩而鸣,全身装饰划纹、圆点纹,卷曲纹。羊头上布有一个圆孔,可以插蜡烛。从实物的形态看,因东汉已出现了蜡烛,而此类羊、狮等器其背部或头部有孔的皆为烛台。
名称:《青瓷虎子》
年代: 三国 吴
规格:高15.7厘米,长20.9厘 米,口径 4.8厘米
1955年江苏省南京市赵士岗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虎子的用途有两种说法,一是便溺之器,一是贮水之器。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常见的器物,墓葬中多有出土。青瓷虎子多作虎形装饰,或塑成虎形,堆塑、刻划兼施,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名称:青瓷扁壶
年代:西晋
规格:高23.2厘米
1970年8月江苏省金坛县白塔惠群出土
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藏
扁壶在陶瓷器皿中不多见,此壶通体施青釉,造型独具特色,并有铭文,是西晋青瓷中的珍品。
名称:青瓷刻花壶
年代:南朝
规格:高21.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2.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莲花纹装饰自东晋开始流行,至南朝更盛,与佛教的传播有直接关系。南朝青瓷莲花纹较为常见,多采用刻划手法,此器纹饰较为典型。
名称:青瓷仰覆莲花尊
年代:北朝
规格:高63.6厘米,口径19.4厘米
1948年河北省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
莲花尊,具有较高的艺术性造型,设计别致,艺匠新颖,尊体以腹为中心,上下部塑饰莲花瓣各三层层层相接故又名仰覆莲花尊。其厚而均匀的釉层,高大挺拔的造型,繁缛华丽的装饰足以代表北朝甚至南北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