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急性中毒事故控制
急性职业危害事故的预防与控制 一、概述 卫生部2003年职业病重大事故通报 重大职业中毒事故: 46起,中毒639人,死亡61人。 特点:1、中毒物质多为硫化氢、一氧化碳等窒息性气体,46起中20起为硫化氢中毒,中毒178人,死亡34人; 2、氯气中毒事故波及范围广,影响人数多,其中4起氯气中毒事故涉及人数达260人。 事故原因:用人单位未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卫生防护设施差、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不落实、劳动者缺乏健康权益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违规、违章操作 典型案例分析 近年来有典型教育意义和国内有影响的案例选 中毒事故案例分析.doc 事故原因 1、无密闭通风排毒设施; 2、密闭通风排毒设施效果不好; 3、设备跑、冒、滴、漏或意外泄露; 4、设备检修或抢修不及时; 5、无个人防护设备; 6、不使用个人防护用具或使用不当(防护无效) ; 7、无安全操作规程; 8、违反安全操作规程(运输、储存、装卸、使用); 9、缺乏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10、其他:生产劳动组织不当(长时间超时劳动); 地方保护、独立王国、以言代法;保健制度不健全;劣质产品;生产生活用房二合一;事故指挥不当; 二、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预防措施 1、严格的法制管理、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2、合理的工艺布局;(有毒与无毒、高毒与低毒….) 3、有效的排毒(屏蔽)设施;(密闭、通风、防护屏蔽….) 4、定期的危害监测、评价和医学监护(健康体检); 5、完备的个人防护;(口罩、护耳器、防护服…..) 6、制定应急预案(组织、通讯、救护设施……); 7、有效规范的的警示(线、标识、警铃); 8、有效的泄险设施(强制通风、泄险通道); 9、操作工人培训(防护知识、自救护救); 10、良好的医学救援:现场处理设施(冲淋器、呼吸器…);训练有素的专业救援和及时有效的医疗急救。 二、职业病危害事故防范与管理 一、 概念: 高危环境指有高浓度化学物存在,可能致接触者发生猝死(中毒)的现场。??? 高危作业指进入高危环境或其他可能产生猝死(中毒)化学物的作业。??? 高危人群指迸人高危环境作业者;可能发生猝死或急性化学物中毒者。 高毒类化学品:高毒类目录.doc 共54种详见《高毒类目录》(2003)文件汇编 二、职业病危害事故防范与管理 高危环境:如某些易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或有毒化学品的车间、密闭容器、化工仓库、窖井、污水池、污油池、下水道、化粪池、窨井、采样口、放空口、运载化学危险品的车辆、化学品装卸场所等,皆为易发生化学源性猝死(中毒)事故的重点部位。 高危作业?? 、高危人群、高毒类化学品: 二、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防范重点: 1、 掌握本单位的高毒类化学品、高危作业?? 、高危环境、高危人群: 对本单位可能发生急性中毒的化学品、化学危险源,高危环境应做好全面的调查;对使用、生产或储存可能发生化学源性猝死(中毒)的化学物品种、理化性质、毒作用、数量、危险特性及可能造成的事故(中毒)原因、性质,危害范围等,全面掌握,并详细记录,列入档案。 二、职业病危害事故防范与管理 二、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预防 2、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对策: 在全面掌握本企业高危环境、高危作业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对策,包括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完善事故防范措施;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严格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 3、必要的现场防护和救援设施: 高毒作业现场应的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日常演练和修订; 二、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预防 4 、有效的现场设施:高毒作业区设置红色区域警戒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并设置通讯报警设备;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5、作业场所监测及要求:高毒物品作业单位,应当至少每一个月检测一次,每半年进行一次对危害的监测和评价; 高毒作业场所危害因素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的,立即停止作业,经治理“达标”方可重新作业; 二、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预防 6、培训:高毒作业工人必须经体检、培训合格后上岗。并实行岗位轮岗和岗位津贴;(给予安全操作、自救互救的培训)。 7、进入高危环境作业时的管理制度;需要进入存在高毒物品的设备,容器或者狭窄封闭场所作业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检修存在高毒物品的生产装置,必须事先制定维护检修方案,明确危害的防护措施,现场有专人监护,并设警示标志,以确保操作人员安全; 进入高危环境抢救病人者,必须具有自救 和救人的知识,做好自身防护,如佩带有供气式防毒面具,系好安全带等。 应急救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