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沧海难为皮都梦
在山西境内,有两条毛皮之路至今仍清晰可寻,它们曾经的商业价值和留存至今的文化意义同丝路是异曲同工的。一条是以宁夏黄河两岸、甘肃武威、陕北“三边”为起点,经陕北绥德,向东从吴堡县过黄河进入山西,经过军渡、柳林镇、吴城镇、汾州府峪道河,抵达交城。另一条以内蒙包头、鄂尔多斯,陕北的榆林为起点,经过佳县渡黄河,到山西临县碛口镇,再经过方山县大武镇、离石、吴城镇过黄芦岭。这些古道上流传着晋商的一个重要支流的传奇,毛皮商的昔日繁华。时至今日,繁华远去,只剩了这些黄土里驮帮足迹留下的余温。而“皮都”也经历了几次戏剧性的迁徙,渐行渐远,退出了山西。做为晋人,在扼腕之余也在自问其中渊源。
缩影式的毛皮世家
天空里飘起了细微的雪花,趁着昏暗的天光我在这处老宅门口停了下来。清式的建筑,雕花的青砖,优美的屋檐。门楣上一处黑底金字的木匾“义泉泰”,旁边一行蝇头小字“公元一八九八”。字迹清晰可辨,木匾已在风雨飘摇中有了木质的腐朽。在这座毛皮业曾盛极一时的山西县城里, “义泉泰”是我找到的唯一存活至今的皮坊。
当年的山西毛皮业主要集中在交城和大同两地。大同是因气候寒冷,作为御寒之物的毛皮业自然有了发展的源头。大同成为山西毛皮的北部枢纽。交城是因为处于晋商“太原帮”和“汾州帮”集合之处,距离榆次、太谷、祁县、平遥、汾阳等著名商埠仅数十公里,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质适合毛皮业发展。光绪年间,交城已有兴盛发、义隆全等百余家皮坊。民国二十二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出版《最新中华形势一览图》介绍说,交城滩羊皮驰名全国。当时有“交皮甲天下”之称。交城与大同遥相呼应,成为山西毛皮的南部枢纽。“义泉泰”正是创立于山西毛皮业鼎盛时期,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至今,“义泉泰”是一百多家皮坊中唯一留存下来的一家。百年沧桑和变迁里,“义泉泰”的生命起落近于山西毛皮商的完整标本。它携带着上个世纪的凝重与改革变幻中的苍凉,孤独地走到这个世纪,至今安静而倔强地生存在一个角落里。时代造成的命运是一个行业的共同悲剧,难以逃避。而在劫难里顽强生存下来的,靠的已不仅仅是对利润的追逐,还有一种热爱,消融在百年皮业的每一寸肌肤中。
我在昏黄的光线里看到了墙上挂着的“义泉泰”第一代掌柜张振泰的照片。照片发黄而陈旧,我看着照片里的老人已是隔了百年的岁月风尘。张振泰是交城西营人,18岁时以1000银洋创建了“义泉泰”皮坊。第一代“义泉泰”是清代晋商兴起的典型缩影。山西毛皮商也以诚信为主,以“义泉泰”为例,义为“忠诚与信义”,泉为“涓涓之水,源远流长”之意。可见当年山西毛皮商信奉的精髓所在。当年的山西毛皮商朴实谨慎低调,在没有原料的前提下完全以经营方式和靠加工来获得利润。山西毛皮业的原料多来自宁夏内蒙一带,这就是交城著名的滩羊皮的出处。宁夏滩羊毛纤维细长均匀,绒毛轻柔蓬松,是裘皮用绵羊的著名品种。毛皮经毛皮之路从宁夏运到交城毛皮加工集散中心,加工成成品后再卖往外地和国外。由于极讲信誉,品质极好,交城毛皮形成品牌,是近代国际贸易中最早享用“产品免检”的商品。张振泰的时候规模还不是很大,因为张振泰非常谨慎,但是为人诚实,生意上极讲信义,即使被骗钱也不过说一句“前世欠人家的。”但这家不大的皮坊却在1937年日军侵华后,交城皮业纷纷倒闭的情况下顽强生存了下来。可见当年张振泰的韧性与信誉度。
张振泰照片旁边的照片里的老人便是“义泉泰”的第二代掌柜张明道。张明道扩大了规模,聘用了多名技师,工人多达五十多人。同时扩大业务,同义生德等几家皮坊保持着常年的合作关系,在后来的很多年里这些皮业里的商人们都恪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互相帮助,一直保持着很多年的诚信合作,是典型的晋商之道。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时候张明道把生意做到了太原开化寺、大中寺、棉花巷等地方,省外做到了北京天津等地。解放前后的十年间,张明道在同行相继倒闭的情况下又扩大了规模,可惜不重视技术,局限了发展。
第三代便是眼前坐在椅子里的张拉生。这位老人坐在那里目光宁静。因为年龄,腿脚已不太方便。张拉生少年时对皮业就产生了热爱,如同一切晋商学艺的程序一样,用全部心思把技艺看在眼里刻在心上。张拉生后来经历了两次变革。一次是交城毛皮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的时候,把县城里的皮坊都合并了进来,包括“义泉泰”。张拉生经历了从私有到公有的转变,成为毛皮厂里一名工人。由于山西企业体制和经营方式跟不上时代。毛皮厂在九十年代倒闭,张拉生返乡重新经营“义泉泰”。在当时传统皮衣已经过时,交城毛皮业因为没有找到新的发展方向纷纷倒闭,另谋出路,一时近于绝迹。张拉生在这种生存还是毁灭的情况下把毛皮从传统皮衣向另一个方向进行了转移。他想到了毛皮书画。我在墙上看到了这些用毛皮做的书画,精致而有毛皮独特的质感,这种皮画尤其适合做木刻、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