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谋:画有梅花作四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济谋:画有梅花作四邻   著名女书法家、诗人林岫在《题闽人陈济谋先生作墨梅图二首》诗中这样写道:其一,“种墨南窗喜日新,一年光景壁间春,家风冷淡长相慰,画有梅花作四邻”;其二,“清瘦最宜冷眼观,寻香不到已枝残,谁家矫矫元章笔,又茁新花共傲寒”。在这二首诗中,我最喜欢的便是这句“画有梅花作四邻”,我觉得这句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济谋先生对梅花的痴爱。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对梅花的吟咏绵延不绝,或吟其神姿绰约,暗香疏影;或吟其凝霜傲雪,浓艳瑰丽;或吟其鲜明生动,清新向上;或吟其冰肌玉骨,和平俊逸。但在济谋先生的心目中,他则把画梅当成了他的希冀冥想和自然物我为一的情感追求的一种替代。而在我看来,正是这种情感追求的替代,也就不可避免地把他的修养、学识、志趣和理想带入了他的写梅之作中,使其写梅之作具有了极佳的气韵和深刻的内涵。   士大夫常常把作画谓之写,这是援书法用笔入画的意思。写者,泻(泄)也,取宣泄之意。在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中,士大夫一边承担着管理国家(或预备管理国家)的责任,一边为社会良知和道德的牵引者。他们本天生敏感,但在现实生活中又多受压抑,久不得舒,而游戏笔墨成为绝好的宣泄通道。北宋中期以来,文人画大兴,经过元明清数百年的演进,文人水墨大写意几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元代倪瓒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就是舒胸臆的直白。文人把作画称作写,则挥运之际已脱略物象,只注重当下的笔墨感受。其得在此,其失亦在此。其得乃个体生命律动与幽微意绪泄于笔端,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景观,其失乃走笔之际物象不辨,画竹“而类或麻或芦”(倪瓒语),非解释则不知为何物,正如齐白石所言“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似与不似,极难把握,过犹不及。   文人把画梅喜称为写梅,然真正能做到写梅绝非易事,能写出梅之精神品格则大难。画梅虽肇始于北宋,而宋元尚在物象描摹阶段。至清末海派兴,始可谓之写梅。其以赵之谦、虚谷、蒲华为代表,摈绝描摹,以书入画,不失物象,出新有度,诸人天资性情各异,笔墨风格不同,成为画梅史上一道绚丽的风景。至清末民国吴昌硕、齐白石,写梅能事毕矣,成为一颠峰。由此可知写梅之难矣。   画如其人。读济谋先生的写梅之作,特别是他近期的作品,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既能继承传统,又能写出自己的心象,形成一种自己独有的艺术面目。寻到自己的面目并不是一种容易的事,画作能达到有自己的面目,说明了画家除了具有极高的耐心和悟性,还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因为中国花鸟画是一个极具程式化、高度成熟的画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审美体系和固定的形式法则。任何一点创造创新,都有极大的难度。在济谋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有意无意地借鉴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构成因素,在打破固有视觉习惯、创造新的图式上作出不少新的探索。这些作品有的强调笔墨的皴擦晕染效果,有的凸显形式化的归纳,有的侧重几何形的分割画面,但都有着极为丰富的笔墨表现力。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题签的《济谋画梅》一书中有很多这样的作品,像《旧时月色》,像《香雪海》,像《春晴一花新》,像《春寒雪意无》,像《浸月》等等。      陈济谋先生的作品是具有深厚家学渊源的,因为这是他精神的“原乡”。在福建画院陈济谋的办公室,他特意从家中带来了三幅他祖父陈瓒先生的作品让我欣赏。已故著名画家丁仃先生对陈瓒作品褒赞有加,他认为陈瓒的作品无论人物神情、线条、着色、章法、品位都堪称一流。   陈瓒,字少倪,清光绪七年(1881年)生于福鼎,1927年殁于福鼎,仅以46个春秋便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然而,他却留下了独具特色的作品。他于民间绘画和民间艺术史上留下的作品和影响,使他成为极负盛名的民间绘画大家。   对于自己这位从未见过面的祖父,济谋先生在《济谋画梅》的自序中这样写道:“(祖父)7-8岁时,拜画虎高手梁寿寅先生为师,从著名诗僧智水和尚研习诗文。后因家道中落,十四岁即鬻画俸母,从此终生以画为生。工山水、翎毛、花鸟,尤精人物。晚期喜作大写意水墨人物,笔墨纵横,气韵生动,寥寥几笔,神采飞扬,弛誉闽东北和浙南地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著名艺术教育家吴启瑶教授曾数次到福鼎搜集整理其祖父陈瓒的资料并写出专著初稿,但在“文革”中这些珍贵的文稿资料均丧失殆尽。由于年代久远,陈瓒作品现在已难得一见。福州有一些,主要藏于福建群艺馆、福州博物馆,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文物普查时各地送到省里的。   我有幸欣赏了济谋先生带来的陈瓒的三幅原作,分别是《红袖添香》、《郑?]家婢》和《兰桥仙窟》,尽管这些作品因为年代久远,画面发暗发沉,但画中人物栩栩如生的神态,洒脱灵动的线条,依然让我眼睛为之一亮。这些作品既有形的精妙与入微,又有墨与色的交替中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谐,可以看出其娴熟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功,没有旧式人物画的陈腐气息。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