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配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108例疗效观察.docVIP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108例疗效观察.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108例疗效观察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108例疗效观察 丰梁 翟昌林 邵忠华 (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理疗科 314500)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5-0151-02 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在临床中是一种常见的周围神经性疾病,占面神经疾患的65%[1]。以面部表情肌的瘫痪为显著特征,出现提额、皱眉、加深鼻唇沟、噘嘴和露齿等动作的困难,静态时患侧额纹不明显,眉毛和上睑下垂,鼻唇沟浅平,嘴角低垂,鼻嘴因肌张力弱被拉向健侧为临床特征。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配合面部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10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8月到2011年12月我院针灸科门诊就诊面神经麻痹患者108例,临床诊断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2],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发病年龄不定,急性起病,1-5d达到高峰;②临床表现主要为患侧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闭目不严;③排除外伤、耳科等部位病变所致的周围面神经损伤。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56例,男26例,女30例;年龄12-69岁;左侧27例,右侧29例。对照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13-72岁;左侧25例,右侧2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电针治疗并行推拿,对照组仅行电针疗法 1.2.1电针疗法:取穴:主穴:1攒竹(皱眉肌点),a内眦下点(鼻肌点),b丝竹空(眼轮匝肌点),c阳白(颅顶肌点)2地仓(口轮匝肌点),a颧髂穴(上唇提肌点),b颧肌点(颧髎穴与牵正穴连线的中点) ,c牵正穴(笑肌点)。配穴:翳风、合谷、金津、玉液等。电极必须连接在同一肌束上,以便使肌收缩力方向与肌束方向一致。如:1.攒竹与内眦下点、丝竹空、阳白(颅顶肌点)分别为3对穴,依次为a 组、b组、c组3种连接方法,选择疏密波型,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地仓穴与颧髎穴、颧肌点、牵正穴,照前法使用。 1.2.2推拿疗法:患者取仰卧位,先以单指点穴推拿,依次取: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睛明、四白、迎香、颧髎、水沟、地仓、颊车、承浆,以上各腧穴分别点穴5-10次。而后在额肌、皱鼻肌、眼轮匝肌、颧大肌、口轮匝肌、颏肌等部位施以推、揉、捏、摩等不同的手法。以上手法刺激强度均以患者耐受为宜,治疗中注意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施术时间约30min。 1.3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采用Portmann评分法 从皱眉、闭眼、动鼻翼、微笑、吹口哨、鼓腮6个动作分别计分,以评价面肌功能。每个动作3分,共计18分。安静时印象分2分,满分为20分。[3]根据治疗前后评分计算改善指数,改善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后评分。 2 结果 经过治疗2个疗程后,2组的面肌功能评分及改善指数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lt;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l。(x-plusmn;s) 注:与对照组比较。Plt;0.01。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4]。中医称本病为“ 口眼斜”、“ 吊线风”、“ 歪嘴风”等。该病多因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或风热、风痰、瘀血阻滞经脉,气血失和,引起筋肌弛缓不收。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最常见病因是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面神经水肿是早期主要病理改变。[5]多年来,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较其它方法有优势,但针刺选穴、配穴以及理疗、推拿手法使用不一,难以取舍,影响临床疗效。临床中我们观察到通过选择面肌敏感点取穴及连接电针效果较好,避免了常规选穴及连接电针方法,仅仅加强了穴位的刺激,而把电针连在同一肌束上,电刺激后肌肉发生节律收缩,肌肉收缩的泵效应可增强肌肉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改善营养,防止、延缓或减轻肌肉萎缩的发生,防止纤维化、硬化和挛缩。[6]《素问.皮部论》 :“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皮部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喎证》指出:“偏风口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边,是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令口喎僻也。”说明本病是由络脉空虚,风邪人中而得。故在针刺基础上加行面部推拿, 使用手法不仅直接刺激穴位,同时推、揉、捏、摩等不同的手法作用于皮部,有利于病变组织的吸收,且更有利于经络的通畅和气血运行。此外,手法对面部肌肉的牵张、推按、揉按能使失神经的肌肉得到有效收缩训练,避免肌肉的萎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