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型麻风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docVIP

瘤型麻风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瘤型麻风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瘤型麻风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郭培民 战扬 白杨(德州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山东德州 253014) 【中图分类号】R378.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1-0053-02 【摘要】目的 讨论瘤型麻风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瘤型麻风的组织病理学、抗酸染色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及结论 瘤型麻风传染性强、细菌数量多、病情重,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赖其病理形态学特点及抗酸染色 【关键词】瘤型麻风 抗酸染色 肉芽肿 麻风(Leprosy)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麻风病各型中尤以瘤型麻风病情较为严重、传染性最强,建国后虽然我国的麻风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使该病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有大幅下降,但近年该病有所抬头,患者大都在初次或较长时间内被误诊,该病感染后潜伏期较长,加上人们对该病的恐慌心理、歧视心理,患者本人“讳疾忌医”心理,都会给患者本人、家庭、社会造成难以名状的痛苦及隐患。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分析德州市人民医院病理科2012年4月发现并诊断瘤型麻风1例 1.2 方法 标本用 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微米厚切片、HE染色、抗酸染色,光镜观察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女性,24岁。全身结节8个月、无疼、无痒,结节皮纹无异常,颜色暗红,结节大小不等,小如大米粒,大如大枣,8个月来在多家医院就诊,门诊诊断“湿疹”“神经性皮炎”等,治疗无效果,在我院行病理活检检查,确诊后转入山东省皮肤病研究所住院治疗。 2.2病理检查 大体:皮肤组织一块,面积2.2times;1.5厘米,表面有一隆起区,体积1.2times;0.9times;0.2厘米,质地韧、灰白+灰黄,粗糙,分界不清。 镜下观察:表皮下、真皮内组织样细胞弥漫、结节样增生,细胞胞浆淡染,结节间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的非特异性炎,炎细胞或弥漫或小灶状,无明显境界带,并有Langhans多核巨细胞形成的肉芽肿结构,并见多量泡沫样细胞。 图1 抗酸染色弥漫、成团的麻风杆菌 图2 瘤型麻风的肉芽肿结构 图3 瘤型麻风淋巴细胞弥散或小灶状,不形成细胞带 图4 Langhans多核巨细胞 2.3 特殊染色 麻风杆菌同结核杆菌一样为抗酸杆菌,抗酸染色阳性,属分支杆菌,二者形态相似,本例抗酸染色后见大量麻风杆菌出现,数量之多无法计数,并形成细菌团球,细菌两端或一端较粗大成哑铃状、鼓槌状,颜色深红(见图1) 3 讨论 麻风杆菌虽相似于结核杆菌,但其抗酸性较弱,菌体长4-7微米,宽约0.3-0.5微米,麻风病分6种类型,未定型、结核样型、界线偏结核样型、界线型、界线偏瘤型及瘤型。各型的麻风菌数量不一,而在瘤型麻风中最多。经治疗后麻风杆菌可有变异,由原来的形状变成短杆、颗粒、双球及念珠状等。麻风菌活力弱于结核菌,阳光及干燥环境中很快死亡,60 度下一小时即可灭活,煮沸8分钟也可灭活,麻分杆菌主要侵犯人体周围神经及皮肤,但许多器官组织都可被侵及,如横纹肌、鼻咽粘膜、骨骼、淋巴结、肝、脾、睾丸等。 麻风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麻风患者即传染源,患者的分泌物、患处皮肤及粘膜可以排菌。特别是瘤型麻风传染性最强,患者病灶内有大量麻风杆菌,对瘤型麻风的管制、及时有效治疗是防治麻风的主要措施,健康人与具有传染性的麻风病人接触是传染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健康人皮肤与患者的皮肤、粘膜或黏膜分泌物是传染的主要方式,且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几率成正比,与机体免疫抗病能力成反比,其他传染途径如呼吸等尚无定论。 麻风的组织学有如下特点 (1)单核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非特异性炎 (2)有上皮细胞及Langhans多核巨细胞形成肉芽肿结构,这些细胞可查见麻风杆菌 (3)泡沫样麻风细胞为单核细胞吞噬大量麻风杆菌形成,由于麻风杆菌胞膜含脂类物质胞浆成泡沫状,抗菌染色胞浆内见成团的麻风杆菌 (4)侵犯真皮及皮下组织末梢神经,麻风杆菌有亲神经性、常沿神经分布,神经鞘有增生及破坏,神经有炎细胞浸润,结构破坏,神经轴索常有变性及坏死,神经内或神经周可有肉芽形成,也可发生干酪性坏死,形成结核样肉芽肿。瘤型麻风除有上述基本特点外还有独特的特点,瘤型麻风具有更多的麻风细胞,麻风细菌数量更多。国内都采用Ridley和Jopling分级分类法,特点是将形态变化与免疫状况结合起来,提出所谓光谱概念,免疫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