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较量
作者:戴维·莫雷尔 译者:邹惠玲、邹晖、翟丽霞
德克尔的特工生涯在罗马走到了头,因为他不愿代人受过,承担麦基特里克愚蠢行为
的恶果。
德克尔的真正人生从圣菲开始,因为他找到了自己梦里的天堂与理想的爱人贝丝。
然而过去不肯轻易放过他,而现在又挥不去扑朔迷离之感。一场求取新生的较量由此
展开。
感悟生命,重塑自我
——代序
郭英剑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前任美国文学教授戴维·莫雷尔1996年的新作Extreme
Denial,其中译本名《较量》,应该说相对于原名不甚确切,因为英文原文中
“extreme”是“极端”、“坚决”的意思,而“denial”是“拒绝相信”、“拒绝接
受”、“拒绝给予”并有“克制自己”的含义。然而,从小说的内容看,这一篇名又是恰
如其分的。它动感性很强,抓住了作品的中心内容以及作者所要展示的主题思想,那就
是:感悟生命,重塑自我。
身怀绝技的英雄、俏丽多姿的佳人、与权势和黑社会进行抗争与搏斗,似乎是任何一
部流行小说不可或缺的人物与情节。然而,要合情合理地安排情节,使之能够深深地吸引
读者,使描述的人物真实可信、令读者为之动容,则绝非易事。《较量》全书悬念频生,
令人时而为主人公的处境担忧,时而为情节的异峰突起而不胜意外。无论是就思想性还是
艺术手法而言,《较量》都称得上同类作品中的佳作。本文拟就作品中生活、爱情与自我
三个着眼点,谈一谈《较量》在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上的独到之处。
优秀的外国流行小说,一般都善于从繁华的西方文明世界、奢侈的物质生活中寻求潜
藏的社会危机、人性危机和尖锐的矛盾冲突,鞭挞腐败的权力制度,探索严肃的人生理
想。《较量》同样显示了这种深刻的思想性。而《较量》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凸现的是主人
公的内心矛盾与外在矛盾的冲突,展示了主人公卷入世事纷争的被动性与迫不得已。而主
人公对生命的感悟,对现世生活的深刻反思,则体现在人物的爱情演绎与重塑自我的过程
中。
小说的第一章是个引子,交待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意大利罗马秘密活动失败的前因后
果:由于布赖恩的好大喜功与昏庸无能,导致二十多名美国游客被恐怖分子杀害,而最终
德克尔被迫承担全部责任,于是他愤然辞职。辞职,并非冲动之举。作品一开始,对此即
有铺垫。在德克尔刚刚抵达罗马时,他已经对目前的生活有过深刻的内省。“他常年在外
奔波,但不论到了哪儿,他总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他的生活中只剩下工作。”这种
迷失自我的生存状态,是现当代西方文学艺术不断演绎的一个主题。罗马事件只是个导火
索,但它成了德克尔生活的一个转折点:对十年情报特工生涯的厌倦(“干这一行是在耗
费自己的生命”),对自己二十多年漂泊不定生活的深刻反省,使他渴望摆脱过去而去寻
找一种新的生活。
这种对生活的反思与关注,从表面上看涉及的是“怎样生活”的问题,但称之为哈姆
雷特“To be or not to be”(存在还是毁灭)问题当代的思考,或许不算过分,因为它
实际探索的是生命存在的意义。然而,重新开始并非易事。这种艰难来自两方面的压力:
内在的与外在的。所谓内在的压力,是主人公难以轻易转变的多年积习。过去二十多年的
呆板的生活烙印是如此深刻,以至于他有些茫然,“感到毫无把握”。然而,德克尔辞职
后没有回到以前的公寓,而选择了一个对他来讲是全新的陌生地:圣菲。这种选择是极富
象征意味的,它显示了德克尔努力摆脱过去的决心。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德克尔终于平定
了躁动的心境,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了一名成功的房地产经纪人。
作者对主人公内心的转变并未费太多的笔墨,而更多地着眼于主人公所受到的来自外
部的挤压与对抗。当德克尔刚刚开始一种宁静的生活,特别是寻找到心上人贝丝时,外部
的骚扰就同步到来了。他与贝丝一同去听歌剧时,布赖恩的闪现立即将德克尔拉回到过去
生活的回忆当中,破坏了他的心绪;当德克尔与贝丝刚刚开始相知相爱时,一场突如其来
的“夜袭”便将他“即将拥有这一切(爱情、家庭、子女)”的美梦击得粉碎;随之而来
的是住所被炸,贝丝被人神秘地接走,事件一个接一个,使他的平静生活顿掀波澜。他不
得不接受这个严酷的现实:抗争。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抗争并非出自自愿。我们常见的英雄人物,往往会在关键时刻挺
身而出,他们往往出手不凡,无往而不胜。德克尔则在这场较量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
态。当他不得不面对现实时,他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虽然他厌倦外界
对自己生活的干扰与伤害,但又无法坐以待毙。迫于无奈,只好“恢复原状”,除此之外
“没有别的选择”。另一方面,这种被迫的选择也来自内心的疑团:贝丝是否利用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