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面对面的杀戮.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一部分:战争欢愉引言 1 士兵奔赴疆场,非为送死,而在杀戮。战争在政客、谋士乃至史家看来,无非攻城掠 地、耀武扬威;但在战士眼里,战争的意义却在于为杀戮罩上了合法外衣。有了政府批 准、民众支持,残杀就不那么惹眼了。两次世界大战、再加上越战,英、美、澳的参战者 不计其数。血既污手,心也蒙垢。本书将记录战士贴身近斗时种种心思体验,在其讲述中 个性亦必有所显露。战时情感不仅丰富,彼此间抵触亦多:有恐惧,也有同情;有恼怒, 也有振奋。其有违一般道德处,虽不能为旁人解,在当事人却是真实感受;其之所以如 此,或可归于冥冥主宰。内心愧疚既难平息,总希望可以有所慰藉;战时经历无非暴虐, 却也得勉力找寻欢颜。 一战、二战、越战,乃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之战争,亦是本书重点。其他战事加在一起 也有数百万生灵涂炭,但其惨烈程度以及对英、美、澳军民的影响,均无法与之相提并 论。 一战中,法军某随军牧师寓讽于谐,一语点破:“士兵之责,尽在杀敌……”又说: “其若避死,必为省事。”乔治·伯明恩,《随军牧师法国纪行》(伦敦,1918),页 64。士兵有何“责任”,人所共知。但让人称奇者,时至今日,仍有论者否认杀戮对于现 代战争之重要意义。在战争中,取人性命虽非必然:屋舍田亩、军用设施也会遭袭,伤人 也未必致命,但本书所检视的三次战争,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看,皆以杀人为第一要 务。多数论者对此不予置评,余者径否认之。似乎战时“经历”不是士兵间的手足情深、 前线的艰难困苦,就是弥留之际的莫名恐惧。读战史,总让人以为战场之上,有见杀者而 无杀人者,这实在不能怪读者。 本书旨在回归历史本真。毕竟,凡战,兵士对自己使命皆了然于胸,心头并无幻想; 其暴行亦难“遮掩”。颂暴之举不仅状极骇人,其因亦多端。英国东兰开夏第42师 《1918年野战手册》便要求军官“嗜血,并时时钻研督阵、破敌之法”“军官行为准则” ,《东兰开夏42师战时手册》(奥尔德肖特,1918),页8。或见战争部《1917年攻击步 兵排训练指示》(战争部,1917),页14。。时有一人,号称“无人地带之王”,常做悚 人讲演;更有教官,训话冗长,属下若面露怯意则声色俱厉,与言若不以杀人为乐,则不 配作步兵云云。格雷厄姆·格林沃尔,《步兵于战:一个尉官的战时书信1914—1918》, 1935年首版(伦敦,1972),页142,“致母亲的信”,1916年10月9日;W.柯尔比, 《1917坎布赖之战》,页21,帝国战争博物馆藏;“马可老七”,《一陆军中尉在索姆河 1916》(伦敦,1927),页120。1955年时,曾有两美军高官指示道:“杀敌是军人天 职,用步枪、榴弹、刺刀皆可——哪怕肉搏也行……在平民社会无此说。”(步兵)上校 乔治·福塞思、(装甲兵)中校哈罗德·邓伍迪致编辑书,“军中休戚”,《陆军战斗部 队月刊》,5卷9期(1955年4月号),页5。 许多前线士兵也曾尝试寻找一种合适的语言来传递自己的经历,对此书中多有引用 ——如阿瑟·哈伯德(他支吾着跟他母亲说,一想起此前处死三名囚犯的经历就“后怕” )、理查德·希拉里(他在打死一名德军飞行员后辩解道,“我这是在行正义”)和威廉 ·布洛伊勒斯(他坦言,虐杀实在“刺激”)等。有士兵操一口乡音,径邀女友分享杀戮 之乐,夸言自己每天杀敌,“少则一人,多数日子是两人”,“亲爱的,每杀一人,我就 想及你;一想到你,便又有了气力”“列兵威尔逊致塞尔的信”,引自纽恩·戴维斯, 《营中对话:关于“现役”》(伦敦,1900),页93。。他们不仅自己清楚,也跟家人坦 言:自己思维、行动,无不关涉杀戮。列兵彼得·麦格雷格,“书信集: 与妻书”, 1916年7月7日,帝国战争博物馆藏;奥利弗·洛奇爵士,《雷蒙德,或死生事,往事留存 及殁后萦思为证》,第10版(伦敦,1918),页53,雷蒙德·洛奇1915年6月28日与家人 书。不论是否诉诸行动,杀戮之念,凡服役之人均有体验,其书信日记亦多有表露。凡 人,想不察战时屠戮也不可能,亦必知晓自己所扮角色:此军民皆同。 在一般人眼里不必出生入死的兵士,对其不多的见红经历也是津津乐道。炮兵距敌总 在数里,也有述说战场可怖景象的: 尸横遍野,或半倚壕墙,或仰面朝天,或埋首泥浆……其惨烈非亲眼目睹不能信。这 些德国兵真是不幸,我注视良久,其死时的表情绝难忘怀。威廉·卡尔,《投铧从戎时: 炮兵的回忆1917—1918》(伦敦,1985),页47—48。另见肯尼思·亨德森,《戎装与法 衣》(墨尔本,1919),页31—32;塞西尔·

文档评论(0)

109310154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3113434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