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明清御厂梅瓶的制作及发展.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御厂梅瓶的制作及发展   一、梅瓶的早期发展及名称由来      “梅瓶”是中国古代一种比较典型的实用装饰性器物,最早可以上溯至新石器的储水陶器,后来经过不断改良,到唐宋时期发展为以装酒闻名的容器。从文史资料看,“梅瓶”一词在宋代就曾出现,词人方逢振曾作《风潭精舍月夜偶成》,内有“石儿梅瓶添水活,地炉茶鼎煮泉新。”王?C的《雪夜二首》中也曾写到“调朱旋滴梅瓶水,读过唐诗再点看。”然而,这里的“梅瓶”应该泛指插梅的瓶类容器,并不是我们现在所指的梅瓶。   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的乾隆宫档中曾提到“梅瓶”:“乾隆二年五月十一日,首领吴书来说太监毛?狻⒑?世杰传旨:……于本月十三日,面得……天盘口梅瓶纸样一张……奉旨:准照样发去烧造。”民国时期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曾谈及:“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宋瓶雅好作此式,元明暨清初,历代皆有斯制,红色者仿均为最多,豆青、天青、茄紫、豇豆红等诸色均有之。”前后对比,可知后两条资料中的“梅瓶”才与现今的梅瓶一致。         二、明清梅瓶的造型多样性      梅瓶在元代景德镇的制作已经相当发达,遗留下包括圆、八方等多种造型。虽然元末明初的战乱曾使景德镇制瓷业深受打击,但明初御厂建立后官窑瓷制作恢复很快,并迅速进入产品开发状态。永宣时期御厂已经安心着手新颖器物的造型设计,形成积极态势。所以,洪武、永乐、宣德御厂都留下不少梅瓶制品。在经历了瓷器发展不太明朗的空白三朝后,迎来明代历史上又一段制瓷黄金期――成化朝,官窑梅瓶制作再次鼎盛。与永宣时期相比,成化梅瓶制作偏向小型化发展,即带有很强的赏玩意识。清代梅瓶制作黄金时期应在康、雍、乾三朝,当时统治者对官窑器的严格要求及热情投入都让梅瓶制作进展很大。这些不同时期,因不同使用目的所制作的梅瓶在器身曲线、颈口、器盖等处都表现了很强的造型多样性。      1.器身曲线   器身曲线是决定梅瓶造型的关键所在之一,可以直接影响到器物稳定性及审美艺术效果。明清时期各种梅瓶产生出形形色色的器身曲线,例如部分制品能够明显感觉比其他制品更显雄壮稳固,又有些器物比另外的更加纤弱秀丽,甚至乾隆时期的有些梅瓶还略带康熙将军罐的造型特点。所以说,不同器身曲线造就了风格迥异的梅瓶造型。      2.梅瓶的颈口与器盖   颈口造型是梅瓶的又一重要特征。通常,明清梅瓶分盘口、直口、弦纹口、敞口以及其他多种造型,这些不同的颈口造型又与不同瓶盖构成各自搭配。流传至今,瓶盖多被遗失,完好保存的梅瓶所剩寥寥,因此不少被后人误解为无盖产品。      三、明清梅瓶的底足修胎与施釉      明清期间,梅瓶底足曾有过明显的改革,所以出现了不少特殊造型。就施釉发展角度看,从原来简单的无釉阶段进化到后来的精美施釉阶段,笔者将其大致划分为底足无釉期、底足施釉无款期、底足施釉落款期三个发展阶段。      1.底足无釉期   明初梅瓶底足无釉是继承了元代梅瓶的制作风格,所以洪武、永乐时期的梅瓶底足露胎、无釉。唯一区别是随着制瓷工艺的进步及御厂需求,底足修胎变得更加工整、精致。宣德时期的御厂制品开始形成落款习惯,因为梅瓶底足无釉,所以年款只能落在肩部。宣德后期御厂偶尔制作底足施釉器,甚至出现个别施釉并底部青花落款制品,但是产品数量极少,属罕见情况。明初梅瓶底足多变情况可以侧面反映出宣德后期御厂创新改进情况。      2.底足施釉无款期   从传世资料看,有些带有明显明代中期特征的梅瓶底足施釉,全身各处却无年代落款。根据器物发色、绘画图案判断,生产时期应在宣德以后至成化之间。首先,这些器物为正统、景泰、天顺朝器物的可能性较大,但因为陶瓷界对这三朝的瓷器制作不太了解,所以这里暂时作罢。其次,成化时期御厂也曾制作过未落款器,因此笔者不能否定成化阶段。   总体说,底足施釉无款梅瓶存世极少,应是无釉期与施釉落款期之间的短暂过渡阶段。该时期制品的底足修胎明显比永宣时期精巧、狭窄。还需要指出,因暂时缺乏御厂遗址考古的相关资料,所以“施釉无款期”观点只算是笔者的贸然推测。      3.底足施釉落款期   虽然宣德时期曾出现过底足施釉、釉下落款等特殊实例,一度开启底足落款先河,但之后紧跟空白三朝,底足修胎发生复杂变化,釉下落款风格也没有与成化朝连贯起来。进入成化后,梅瓶再次恢复底足施釉落款模式。   显然,明代御厂的梅瓶底足发展并不一帆风顺。时隔不久,至嘉万朝流行“官搭民烧”后,制瓷质量大幅度下降,再次导致梅瓶工艺倒退,又现底足露胎情况。      清代御厂的兴盛使底足施釉落款模式再次成为典范,之后不再有较大变化,至多字体由楷书变为篆书,落款部位因制瓷种类复杂多样而出现釉下青花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