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福州衣襟上的美丽翡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坊七巷:福州衣襟上的美丽翡翠   包括红透半边天的北师大女教授于丹等,许多外地人到了福州都会感觉这是一座悠闲安逸的城市,这里少见步履匆匆赶路的人。随便推开一扇深宅大院吱吱嘎嘎的木门,都会看到老人和旧物安详地融为一体,即使是远游的年轻人回到这里,原先浮躁的心境也会随着上世纪的老木钟不慌不忙的摆动而平静下来。这种慢节奏的福州生活形态最集中地体现在三坊七巷的生活方式里。   在平和的悠闲与安逸中,福州就这样悠悠地走过了2200年的时光。   三坊七巷,这个从唐末五代便开始形成的古老街区,这个曾经记载了无数或壮怀激烈或缠绵悱恻动人故事的坊巷也伴随世事沧桑走过了一代又一代。   历史的碎片还有碎片里的往事印在曲线优美的风火墙上,古老的传说搭载在每一座古老的建筑上,述说了岁月种种,记录了图影风华。   这几年,关注三坊七巷的人多了起来,关于三坊七巷的文字,写的人也渐渐多了。   一个霏霏细雨的午后,我连续读了北北的《三坊七巷》和南帆的《辛亥年的枪声》。女作家笔下的三坊七巷,对过往的时光和人物细细地做了一番疏理,让人情不自禁地留意起许多细节,许多琐碎和许多的过往云烟。一个方圆只有区区44万平方米的地方竟出现了大大小小100多位照亮历史的人物,怎不让人印象深刻?女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叙述了她眼里的风云变幻,感悟着她心中的三坊七巷,却在不经意间,打开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记忆的闸门,给了我们别样的美感。   南帆的文字又是另外一种声响。   辛亥年三月广州一阵密集的枪声,响彻天空。一位敢于惊扰大清王朝的书生当场中弹就擒。林觉民决意用一副柔弱的肩膀拱翻一个腐朽王朝的江山,不成功,便成仁。他完全明白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起义前三天,林觉民与同盟会的两个会员投宿香港的滨江楼,那两人酣然入睡,而他独自一人在昏黄的灯下给嗣父和妻子写诀别书。“豪气干云,一诺千金;仰天悲歌,击鼓笑骂;一剑封喉,血溅五步”的革命家林觉民也有柔肠百转的温柔一面。   林觉民《与妻书》成为绝唱。   林觉民的故居就在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这座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南后街像一片优美的菩提树叶,这图腾般的生命叶片,以明砖清瓦的斑驳“鳞片”点缀着现代都市古老而时尚的衣襟。南后街似树叶的主脉,它向西伸出三条支脉称三坊,向东长出七条细脉叫七巷。由北向南的三坊顺序依次为衣锦坊、光禄坊、文儒坊,七巷的顺序依次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在金枝玉叶的时光流影里,杨桥巷已扩建为宽阔的杨桥路,吉庇巷和光禄坊也改变了旧时的模样。   长久以来,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这个千年古城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至今保留了大量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这里深宅云集、大院比肩,鼎盛时多达千余座。   时光真的让人无限迷惑。   当初升的旭日为三坊七巷古老的马鞍墙抹上玫瑰的口红,历史仿佛在霎那间定格。   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一条南后街,多少繁华事。遥想当年,这里商贾如云,名士云集,文人墨客如过江之鲫。   衣锦坊大宅院的园林里,有一座“水榭戏台”,假山丛中在一泓活水的池塘上飞檐翘角搭起了家庭戏台,在那儿上演过一出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历史与人生的悲喜剧。   文儒坊的林阴道曾经别有一番韵味,来来往往的身影皆是一代鸿儒,明代的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五代进士陈承裘,近代诗人张衍等都曾在文儒坊安居。如今的文儒坊,巷子里依旧有老人来来往往,内敛的神情让你察觉不出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   书卷气十足的光禄吟台位于光禄坊内,当时的坊巷内有一座“闽山保福寺”,程太守常与文人诗友相会与此,寺僧出于对他的尊重,以当时最时尚的手法在悬崖上镌刻了“光禄吟台”四字,无意间为程师孟也为寺庙留下了一方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林则徐曾在此放鹤,少年林纾曾居住于此,被誉为“文坛祖母”的冰心曾在此读书。   米家船在南后街上。当年,米家船的老店主手工精到,不少客人慕名而来,老店主请一位何举人为小店起个响亮的名字,何举人沉吟良久,挥笔写下“米家船”三个大字。何举人向老店主解释道:“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喜欢乘船游玩,每到一地就将自己的字画或朋友送的字画晾在河滩上,因此有‘米家书画满河’的美誉。”字画裱褙店因此取了这个既贴切又风雅的名字,一直传到今天。   ……   走在三坊七巷,注视着寻常的街景,实在很难把当年的风云变幻和现在的寻常表情联系在一起。唐末草莽英雄黄巢、宋代国子祭酒郑穆、明代抗倭英雄张经、清代禁毒先驱林则徐、船政大臣沈葆桢、台湾总兵甘国宝、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著名文人陈衍、何振岱、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庐隐等,他们都与三坊七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曾经的年代已经远去了,曾经的人也早已化作了一?g泥土,而依然存在的是文字间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