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与画意:刘秉衡画艺浅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心与画意:刘秉衡画艺浅谈   刘秉衡(图1)(1915―2003)是广东国画研究会中的较为后期的成员。他字平之,广东番禺人,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毕业。关于他在广东国画研究会中的角色,知之者似乎并不多;至于他在近现代广东绘画史上的地位,学术界也未有足够的认识。笔者偶有在拍场上见其佳作,但对其艺术亦知之甚少。近有其家属及弟子向广东省博物馆慨捐其书画作品,余参与其事,得以了解其生平及其艺术概略。      刘秉衡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画家,家学渊源。祖籍江西南城,祖父聘斋太史赴粤任广东琼州知府。祖父育有二子,长子佚其名,曾长居上海以书画为业;次子刘彝,乡试举人,娶太史丁仁长之姊,遂落籍番禺。刘彝育有五子,长子刘庆菘,字聘孙,号留庵,又号留公、萍僧,长于篆刻,与黄士陵并称“双杰”,其弟子史坚如、胡毅生、陈协之、沈演公、谢英伯、杜之?m、何秀峰、张震图、凌巨川等都是近代广东书画或学界名流,有《艺隐斋篆刻》、《明瑟集》、《海沤集》行世;五子刘庆华即刘秉衡父亲,系两广方言学校毕业,任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刘秉衡伯兄刘玉林则师从邓尔疋习书法、篆刻,而他自己则随父亲经常参与当时在广州地区的各类书画雅集,并向广东国画研究会的耆宿请益。他在《广东国画研究会简史》中这样记述自己早年的艺术生涯:   余幼时,每于周日随先君子品茗于市楼,间在禺山书院参加禺山雅集。以无知之童年,只觉烦闷,及年十五就读于番禺师范初中。时潘致中老师任图画课,始喜习画,旋于课余随习。后又随姚粟若世丈研画理骨法……   文中之“潘致中”即潘和(1873―1 929),字致中,号抱残,广东南海人,是国画研究会的领军人物;“姚粟若”即姚礼修(1878―1939),字叔约,一作粟若,别署百佛庵主,广东番禺人,也是国画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在向潘、姚请益画学的同时,刘秉衡还向张虹请教有关画理。按,张虹(1894-1965),字谷雏,号申齐,花鸟画家居廉(1828―1904)的弟子,广东顺德人,广东国画研究会成员。据此可知刘秉衡早年即随国画研究会主要成员习画。因而在其后来的画风中体现出较为传统的画学基础,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刘秉衡的习画生涯中,还受到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1865―1955)的影响。1935年黄宾虹路经香港,下榻黄居素的双树翠屏馆,与李凤公(1874―1967)、张虹、蔡守(1879―1943)等交游、谈艺,张虹还将这次黄宾虹的谈艺整理为《宾虹画语录》,在近代美术史上影响极大。当时刘秉衡年仅弱冠,正在张虹门下习画,于是得以陪伴黄氏,并受其熏染。刘氏在《写生杂忆》中这样记述:   忆少年时,尝随张谷雏老师习画于香江,适黄宾虹先生从沪来访张师,得与泛舟同游九龙港岛各地,黄老指大屿山而言曰:“此披麻皴法也,其势若董源之龙宿郊民图,汝其识之。”余乃举摄影机摄取,随而舟行岸曲,见水涯乱石,吞吐白浪,复曰:“此折带皴也,上立者若方介,马牙皴也;裂崖崩坍,斧劈皴也;悬崖之树,势若夏??;枯瘦之松,可参马远。远处小桥沙岸,映带林屋,大痴境界也。不期南陬海角,有此山川。”后此遍游马湾、赤柱、西贡,一一摄取其奇以为画本。余当时学画,时而临摹,时而写生,内心总不称意,转而学书,悟到骨法用笔之理,诚以画无骨力即无神采,虽有轮廓亦乏气势,后复作画荏苒四十年,行脚各地,览山川之奇险,实不胜纪述。      从这段记述不难看出,黄宾虹的妙语对于刘秉衡的启发。从山川万象中“悟到骨法用笔之理”,这对于刘氏早年艺术观的形成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刘秉衡的画艺既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同时注意师法造化,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因而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在他的山水画中,可以看出这种风格。   作于1949年的《云林画法图》(图2)虽然自称是仿元代倪云林之法,所写之山石、树木和远水等也有倪氏空灵之感,但细究之,仍然可以感觉到一种浓郁的刘氏笔法。作者在赋色、意境等方面和倪氏迥然有别。很显然,作者是在吸取倪氏画中所蕴涵之逸气,而融合自家的笔墨技巧,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其好友凌巨川评其“山水则超然特立,雄浑苍莽、潇洒、婉约,兼备众长,出入历代各家,真能融汇变化,推陈出新,自成风格,而气韵清新,览者陶然心佩”,是很有道理的。   作于1959年的《林壑幽居图》(图3)构图极为简洁。所画之山水悉用水墨运成,干笔皴擦。无论是远山,还是近景,都有一种苍浑、淡逸之感。这种画风与其师潘和有异曲同工之效。在潘和的《山水图》 (图4)和《春还堂图》(广东省博物馆藏)中可以看出这种风格。这说明刘氏在早期的山水画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师承关系。在这种师承中,既有来自于潘氏一路的对于传统画学的深刻解读,也有真山真水的深刻领悟。所以,当时画坛名家吕灿铭观其画展时赋诗写道:“世谈传统习皮毛,君是真宗法眼高。不重其形重其法,溯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