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述历史”现象论——以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书写为例(论).pdfVIP

“重述历史”现象论——以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书写为例(论).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述历史”现象论——以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书写为例(论)

“重述历史现象论 ——以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书写为例 李长中 内容提要:人口较少民族因现代性冲击的加剧而存在文化自保压力。以及浓 厚的述源释源、叙根论根的叙事氛围,形成其文学书写的“重述历史”现象。具有 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学的生态意识及文体混杂和结构的空间化现象。“重述历史” 重在反思当下,强烈的身份书写使这种写作出现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重述历史现象人口较少民族文学 当在学科意义上开展“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时,就已经为此设定了一个必要而相对合 理的参照坐标,即主流文学及其研究方式的在场。尽管这种在“多元一体”学术框架内开展 的研究,能够敞亮出“少数民族文学”书写的非规约性现象。但在对“少数民族文学”作整体 性、共时性概括的同时,却对“少数民族文学”内部多民族、多区域文学的非规约性或异质 性叙事现象产生一种更为深层的束缚和遮蔽,比如,尽管学界对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 裕固族作家铁穆尔、普米族诗人鲁诺迪基等人口较少民族作品的研究已非常活跃,但目前 的研究始终是将之作为“少数民族文学”而进行的,没有意识到他们是“人口较少民族文 学”的有机构成。这种遮蔽很可能削弱“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学理性和学科性。因为,对 人口较少民族文学来说,文化生态、生存语境、生活方式与文学传统等的差异形塑了其独 具民族特性的文学书写范式,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由于人口较少、生存地域相对封闭,文 化存续能力脆弱,更容易受到全球化冲击而形成与人口较多民族文学判然有别的书写特 征。 目前。人口较少民族文学普遍性出现一种以所谓“根骨观念支配下的溯源品质”,追溯 本民族种族起源、诉说本民族迁徙历史、再现本民族图腾崇拜、反映本民族宗教信仰的基 本叙事主题或叙事现象,其文本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意识和普遍性的家园皈依思潮,如裕固 族作家铁穆尔的《北方女王》、《白马母亲》、《裕固民族尧熬尔千年史》、撒拉族作家韩文德 的《家园撒拉尔》、《永远的家园》、鄂温克族作家杜梅《那尼汗的后裔》、乌热尔图的《萨满, 我们的萨满》、《丛林幽幽》、普米族诗人鲁诺迪基的《泸沽湖之恋》、和平的《阿妈的头帕》、 《父亲的马铃声》、毛南族作家谭亚洲的《血染侬索花》、谭征夫的《大山恋歌》、鄂伦春族作 家空特乐的《绿色的回忆》、白石的《老人的歌》、怒族作家彭兆清的《走进山林》、赫哲族作 家晓寒的《在天鹅的故乡》、孙玉民的《迷恋的东方》、基诺族作家陶润珍的《我只是一个版 纳姑娘》、……。笔者把这一现象命名为“重述历史”现象。 139 万方数据 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4期 “流散”体验与历史重述 一般来说,“较高文化形态的支配优势在于它比较低文化形态能够更有效地开发更大 的能量资源,较高形态相对地‘不受环境控制’,即比较低形态适应更多的环境变量。”q髓 着少数族群与其他民族交往的日益频繁和深入,多元文化间的碰撞和交融出现了前所未 有的激烈态势,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和改造日益严重。特别是经济的贫困和视野的 闭塞,人口较少民族对本民族文化产生一种强烈的怀疑和不信任态度,这种来自民族群体 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比任何来自外部的力量都要强烈。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性对人 口较少民族来说首先意味着物质的现代化,当这种现代化话语在以国家话语层面的“扶持 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等政策实施为表现形式时,更是全方位、多层次、 立体性影响到人口较少民族传统及其生存环境,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其观念被抛弃和遗 忘,传统社会里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圆融状态被摧毁,人口较少民族因家园丧失而产生严 重的身份焦虑。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较早地以艺术形式再现了狩猎部落在空间“界限” 遭到破坏后的矛盾和痛苦:如今的山林变得“稀疏不整,树干细长瘦弱”(《悔恨了的慈母》) “这里原有整片整片的密林,十一年的工夫被砍伐得七零八落,残存的孤木变成不起眼的 点缀,好似婴儿的嫩发。”(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