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 要
本研究采用典型样地相邻格子样方法对广川帽峰山次生林主要群落IOOOOm,
的样地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广州帽峰山次生林主要群落优势种群的数里特征.
结果表明,荃于10000耐样地的相峰山次生林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195种,
分属于79科、144属。群落的区系组成以热带、亚热带的科属为主,种类丰富但
亲缘关系较为疏远。群落外貌终年常绿,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
结构等层次。群落的多样性指数 (Shannon-Wiener指数)为3.30,均匀性指数
为0.43,生态优势度为0.07a乔木层立木以低龄种群占优势。
对胸径d-3cm的50种立木的重要值进行SAS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黄樟、三
叉苦、鸭脚木和亮叶猴耳环为群落优势种群,黄牛木、假苹婆、降真香、株叶吴
茱英、华南毛拎、豺皮棒和中华楠为群落次优势种群。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显示
黄樟种群呈现衰退态势,三叉苦、鸭脚木和亮叶猴耳环种群处于增长阶段。随着
群落的进一步发展,三叉苦、鸭脚木和亮叶猴耳环与黄樟将在较长时期内形成共
优种。
各优势种群在群落中定居时间不一致,黄樟的生长时间最长为13龄级,亮叶
猴耳环次之为7龄级,三叉苦和鸭脚木最短只有4龄级。黄樟种群的存活曲线属
于Deevey-“和Deevey-III的过渡类型,存活个体数在I一VI龄级期间呈对角线式
持续下降;鸭脚木种群属于Deevey-I和Deevey-II的过渡类型,在3龄级前的个
体死亡率较低,在3龄级后的死亡率较高;三叉苦和亮叶猴耳环种群属于急剧下
降后趋于平缓的Deevey-III型。黄樟和亮叶猴耳环的死亡离峰较三叉苦和鸭脚木
滞后2-3个龄级。优势种群在3龄级时的损失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三叉苦、鸭脚木、
亮叶猴耳环和黄樟。
运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负二项参数、x检验、扩散系数、扩散型指
数、Cassie指标、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标和丛生指标等指标分析了广州帽峰山
次生林群落优势种群及其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4个优势种
群的空间格局均为集群分布,但集群强度有所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鸭脚木、黄樟、
三义苦和亮叶猴耳环;同一种群在不同 发育阶段的分布格局有差异,一般幼龄
阶段的集群强度较高,随着时间推移会 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采用Greig-Smith
法和Kersh,法对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定t分析,结果表明Greig-Smith
法的分析结果更符合帽峰山次生林群落的实际情况。Greig-Smith法显示黄樟、
鸭脚木和亮叶猴耳环的聚块面积均为3200m,三叉苦的聚块面积为m4600.
分别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的倒数计算并分析了乔木层
15个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优势种群黄樟、三叉苦、鸭脚木和亮叶猴耳环都具
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其BSW值和凡值分别为。.675,0.766,0.724,。6·84和
0.181,0.246,0.224,0.172。群落各种对的生态位重盛值介于0-0.4之间。种
对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大小与其生态位宽度不呈明显相关性。
运用xx统计量、共同出现百分率和2X2联列表对乔木层的15个主要种群
和灌木层的9个主要种群进行了种间联结的测定与分析。乔木层15个主要种群总
体呈不显著的负联结。群落优势种群黄樟、三叉苦、鸭脚木和亮叶猴耳环只与极
少数种群形成显著联结,与大部分种群联结关系较弱。灌木层9个主要种群总体
呈显著的正联结。灌木层中的三叉苦与九节、七裂叶悬钩子和假鹰爪形成显著正
联结,鸭脚木与九节形成显著正联结,亮叶猴耳环与灌木层其它种群不存在显著
联结.
本文通过对帽峰山次生林群落优势种群数量特征的研究,对次生林的经营管
理、森林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帽峰山生态公益林示范区次
生林经营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种群:数量特征;次生林;帽峰山
1前言
种群生态学起源于人口统计学。国外的应用研究开展较早,但前期主要集中
对动物种群的研究,直到Harper(1977)提出以植物生活史为纲的植物种群动态
模型,才大大促进了植物种群生态学发展。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系统
的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由关注少数作物的种群生态开始,已发展到森林树种
和草地牧草的种群生态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墓金委员会编,1997)。种群数量
的时空动态及其调节机理仍是种群生态学的中心问题,重视此项研究并结合生产
应用己成为了现代种群生态学研究的趋势特点。
种群数量生态学研究作为种群生态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