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族精神在衡阳保卫战中的彰显--毕业论文.docVIP

试论民族精神在衡阳保卫战中的彰显--毕业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民族精神在衡阳保卫战中的彰显--毕业论文

【标题】试论民族精神在衡阳保卫战中的彰显 【作者】陆 晓 明 【关键词】衡阳??民族精神??抗战??方先觉??第十军? 【指导老师】罗 吉 【专业】历史 【正文】 ? 引???言 1944年,日军为了扭转其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败的不利局面,在中国战场发动了一场名为“一号作战”的战役,其目的有两方面,一是占领湘贵粤汉及平汉铁路南部沿线的主要地区摧毁中美B-29空军基地,以防止盟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另一方面是想通过打通大陆交通线,使得日本大本营能与太平洋上的日军相沟通,避免因其得不到战略资源的供给而被盟军消灭。战役一开始,国民党部队由于准备不足,加上指挥失当,于是造成大溃败的局面。5月18日,日军攻陷长沙,随即长驱直入,兵锋直指西南门户衡阳。在衡阳,日军碰到了劲敌,担任此次守城任务的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方先觉。在衡阳保卫战中,他们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也给中国军人做了榜样,可以说第十军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打出了中国人的尊严,衡阳这座伟大的城市也因此被世界称之为“斯大林格勒第二”。 一、?抗日战场上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是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值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而这个总和是这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本篇文章中,我们涉及到的民族精神主要是指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与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不断锤炼,锻造的性格,品质理想以及价值观,逐渐形成了区别与世界其他民族,并独具魅力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一股强大的,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数中华儿女正是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指引下,不断推动着中华民族向前进步。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本质,最核心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凝聚力达到高潮,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得到充实,提高,中华民族精神直接成为亿万中国同胞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强大动力。抗日战场上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祖国无限忠诚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优良传统,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起来的对祖国最神圣,最高尚和纯洁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集中表现在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表现在国家利益受到侵犯时需要有勇于献身的高尚品格,它是把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相结合的实践行为。 在抗战中,爱国主义情感集中体现为抗日精神。此种爱国主义突破了古代爱国主义“忠君报国”的思维定势,把“忠君”演变为“忠于国家,忠于全民族”,抗战时期的爱国主义以民族利益为价值取向,以“抗日高于一切”,“抗日即爱国”作为战时爱国主义的主要标准,是民族意志的体现。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现在没有皇帝便不用讲忠字。我们在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1]? (二)顽强拼搏,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阳贵刚,此种思想包含着一种对男子阳刚之气的推崇和赞颂,由此演化为一种“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到了近现代,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这种思想就演变成一种革命精神。在20世纪的革命年代,毛泽东就说过:“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2]?“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3]孙中山先生更是把舍生忘死,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作为民族革命取得胜利的必备条件。他说:“战士不爱其命,阖闾不惜其力,则革命可成,民政可立”。[4] 抗战时期,许许多多的革命将领和士兵坚守阵地到最后一刻,誓与祖国山河共存亡。诸如七七事变中拼死抗击日军,壮烈殉国的佟麟阁,赵登禹将军,带头冲锋陷阵,最终杀身成仁的张自忠将军,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与祖国共存亡的革命精神。 (三)中国人民超强的民族责任心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中,由于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和重视教化的传统,培养出了强烈的民族责任心。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宽广的民族主义责任感熏陶了无数志士仁人,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这种国家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的大环境之下,更是得到充分体现,抗战时期,从学生,知识界,到工人,商人,农民,士兵,乃至爱国将领和国家领导人,都纷纷行动起来直接投奔抗日战场或间接支援抗战,整个中华大地,随处都可以听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团结起来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